“艾滋病真的会传染给青少年吗?”近日,一名女同学在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科普讲座中提问。这样的场景,邵阳市妇幼保健院的医务人员已见过多次,也正是他们走进校园、传播防艾知识的初衷。比起成年人,青少年对艾滋病的认知往往停留在“可怕”的模糊印象里,却缺乏科学的防护知识,而这正是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最需要填补的空白。
认识艾滋病:别被“恐惧”遮住真相
不少同学一听到“艾滋病”就心生畏惧,甚至觉得“靠近患者就会被传染”,但事实并非如此。艾滋病全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仅通过特定途径传播,日常与感染者吃饭、握手、共用课桌等接触,并不会引发感染。
从医学角度,感染HIV后分两个阶段:先是“HIV感染者”,此时身体无明显症状,外表与普通人无异;只有当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出现严重感染或肿瘤时,就成为“AIDS病人”。无论感染者还是病人,都应得到尊重,而非孤立——他们和我们一样,都在努力对抗疾病。
守住“安全线”:这些预防措施要记牢
对青少年来说,防艾无需复杂手段,关键是守住生活“安全线”。首先要坚决拒绝婚前性行为,过早发生性行为不仅可能带来心理压力,还会增加感染艾滋病、梅毒等性病的风险。其次要远离毒品,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血液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接触毒品不仅会毁掉未来,还可能让病毒悄然入侵。
生活中的细节也不能忽视:就医时若需输血或使用血制品,务必确认经艾滋病检测合格;不要去消毒不严格的小店拔牙、纹身、穿耳洞,未消毒器械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病毒;牙刷、刮脸刀、电动剃须刀等可能刺破皮肤的个人用品,需专人专用,这些日常习惯正是保护自己的“小盾牌”。
消除“偏见”:用理解搭建温暖防线
讲座尾声,有同学问:“身边有艾滋病感染者该怎么办?”医生笑着回答:“像对待普通同学一样就好。”他们曾遇到一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妈妈,因怕孩子被排斥,不敢让其参加集体活动。但实际上,艾滋病不会通过日常接触传播,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玩耍,绝不会导致病毒扩散。
对青少年而言,防艾不仅要保护自己,更要尊重、理解感染者。偏见与歧视比病毒更可怕,会让感染者不敢暴露身份,甚至放弃治疗。只有用平等的眼光看待他们、用善意接纳他们,才能让更多人主动参与防艾,共同搭建起温暖的“防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