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艾滋病疫苗研发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中,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联合北京协和医院等团队成功完成了首个复制型天坛痘苗载体艾滋病疫苗的Ⅰ期临床试验,标志着技术路线创新取得实质性突破。以下为关键进展与分析:
一、核心突破:技术路线与成果
创新载体设计
采用曾用于消灭天花的“天坛株”痘苗病毒为载体,构建重组艾滋病疫苗。其复制型载体可在体内持续繁殖,长期刺激免疫系统,诱导持久的艾滋病特异性免疫反应。
相比非复制型载体(如腺病毒),该设计能更有效激活T细胞免疫,覆盖更多HIV毒株变异。
安全性与免疫原性验证
在48名健康受试者的Ⅰ期临床试验中,疫苗未引发严重不良反应,证实安全性可靠。
成功激发持久的HIV特异性免疫反应(如抗体和T细胞应答),为Ⅱ期临床试验奠定基础。
低成本与普惠性
预计每剂生产成本低于1元人民币,对发展中国家具备极高可及性,有望成为全球抗艾的“中国方案。

二、当前挑战与争议
研发阶段局限
Ⅰ期仅验证安全性与免疫反应,尚未评估实际保护效力。Ⅱ期需在更大规模人群中测试预防感染的效果。
全球此前300余项HIV疫苗研究中,仅11项进入疗效试验,多数因保护力不足失败。
与长效预防药物的伦理争议
新型暴露前预防药物Lenacapavir(半年注射一次)在临床试验中防护率达99%-100%。部分学者质疑:若已有完全有效替代方案,推进保护率不足31%的疫苗试验是否违背伦理(高危人群参与试验可能面临突破感染风险)。
学界主流观点:疫苗仍是实现群体免疫的关键路径。药物需定期使用且成本较高,而疫苗一旦成功普及,公共卫生效益更显著。
科学难点未解
HIV病毒高度变异、抗原遮蔽性强,且可潜伏于宿主细胞基因组,传统疫苗设计难以应对。当前全球尚无成功上市的艾滋病疫苗。
三、全球研发格局与中国定位
中国技术路线多元化
除复制型痘苗载体疫苗外,同步推进mRNA疫苗(如莫德纳合作项目)、PD-1增强型DNA疫苗(香港大学团队动物试验显示6年病毒控制),以及广谱中和抗体诱导技术。
国际竞争与合作
美国部分项目暂停可能影响全球合作,但中国凭借“天坛株”载体技术跻身全球HIV疫苗研发第一梯队。
四、社会意义与展望
公共卫生价值:若Ⅱ期证实有效,该疫苗或成全球首款兼具强免疫原性、低成本特性的艾滋病预防工具,重塑终结艾滋病的战略路径。
风险提示:疫苗上市仍需多年验证,现阶段高危人群仍需依赖规范治疗(ART)、暴露前预防药物(PrEP)及安全性行为。
注:医疗建议类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防护与治疗需遵医嘱。
结论:我国凭借“天坛株”载体实现从技术跟跑到自主创新的跨越,是艾滋病疫苗领域的重要里程碑。尽管面临效力验证、伦理争议等挑战,这一突破为全球抗艾提供了新路径,也为后续联合疗法(如疫苗+药物)创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