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巍
魏巍
原普陀区疾控中心 慢性传染病防制科 副科长
从事艾滋病防制工作15年,着力辖区艾滋病检测网络建设、学校健康教育与HIIV/AIDS及风险人群全健康管理工作。
第一篇——相遇
我是2009年参加工作的,那一年正是普陀区创建第二轮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第一年。当时全市只有普陀、闸北和崇明三个区在创建,所以我一下就感受到了艾滋病防治在全区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性,也是那时开始,我一步步见证了从我们科室到全区各委办局,大家共同协力在防治路上的奔跑。
将防护用品送到手边
很多人得知我做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都会很好奇地问我,怎么找到这些高危人群?又怎么去开展干预工作的?毕竟在一般人眼中,我们的工作很神秘。
我刚工作那会儿我也问过我的老师,她说:“艾滋病是可预防的传染病,但它又不同于呼吸道和肠道传染病,相对而言它要隐秘得多,而如何去制定预防措施,就是我们每一代防艾人要摸索尝试的事。”
于是,我的老师带着我将个人防护用品,也就是安全套铺进了当时的重点场所,包括建筑工地、星级宾馆,以及大型娱乐场所。
小小一盒套要覆盖这些场所,首先要做的就是说服管理者,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们不搞这种事情的”“我们都是正经单位”“没的没的”……
为了将个人防护用品铺进重点场所,让重点人群可取用,我跟着科长跑现场,在区卫健委的指导下,做沟通、开联络会,最终将安全套发放装置安上了。我们普陀区也成为了全市首个发放装置落实到大型娱乐场所的区。
而且当时全区娱乐场所打开KTV机,第一个播放的就是我们艾滋病防治宣传片,片子也是我们自编自导自制的,连声音都是我们挤在视频剪辑老师家中现学现配的。
一切都充满着热情,工作是这样,身为工作人员的我们也是这样。
了解对象,成为朋友
一腔的热情,也在面临着不同的挑战。那会儿我们要在辖区里定位“三小场所”,三小场所也有些特点:店面小、场所内设备设施与工作招牌不符、工作人员多为女性且穿着暴露,也就是可能存在着性交易的门店,多以“洗脚店”、“按摩店”,甚至“发廊”出现。
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曾经的这种小店暗藏秘密
每当单位同事下班后,我们就开始工作了,要在普陀的大街小巷兜圈子,比谁更火眼金睛,确定相关场所、记录相关信息、在地图上标记,再分社区进行场所核实。
我们工作的主要目标是让有感染风险的人正确使用安全措施,预防艾滋病的感染与传播。
而我们与服务对象之间还差了些“信任”的磨合。吃个闭门羹、被扔宣传折页、宣传但无任何回应、拒绝收下安全套,那都是常有的事儿。
但我们锲而不舍,坚持上门宣传教育、并且尽量用拉家常的方式,上门工作也以在不影响门店生意的前提下开展……见的面多了,总归是熟络了起来,“小姐妹们”也开始跟我们讨论起哪种品牌的安全套会更好,妇科疾病哪里就诊比较好。深入工作的时机也来了,我们把“安全套全程正确使用”的教育和演示进驻进三小场所、把采血检测服务带给“小姐妹们”,真正的将艾滋病防治工作做到了重点人群的终端。
自2009年我工作以来,我见证了,通过一系列综合干预措施,普陀艾滋病感染率,哪怕是感染高风险人群,都一直维持在低水平。这是我们不懈努力的见证,是无数个日夜坚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