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提升全市艾滋病防治质量,持续巩固和压实“三线一网底”防治工作体系建设,落实消除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传播工作,近段时间,按照《遂宁市卫生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市级“三线”联合检查督导的通知》,在市卫生健康委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遂宁市传染病医院和遂宁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对全市各县(区、市)及市直园区2024年上半年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进行现场督导。
活动中,督导组通过听取工作汇报、现场查看、资料查阅、人员访谈和随机实地抽查等方式对各地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进行了现场调研,重点了解各地在持续强化组织保障、健全“三线一网底”防治体系、加强宣传干预、强化检测发现、提升溯源调查质量、巩固随访服务和抗病毒治疗质量、消除母婴传播及重点地区“一地一策”等工作落实情况。督导组现场反馈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各检查单位和场所存在的问题与相关负责人交换意见,提出整改建议,并督促相关单位尽快落实整改。
据悉,艾滋病防治体系中的“三线一网底”,指的是为了有效防控艾滋病而建立的一种综合防治管理体系。“三线”主要是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三方构成的专业防治线;“一网底”是指在基层,如乡镇、社区等建立起的一个覆盖广泛、根基深厚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网络。
近年来,我市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和考核内容,落实领导责任、保障责任、管理责任和监督责任,各成员单位均履行艾滋病防治工作职责,强化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带来了积极的效果。
在夯实“三线一网底”方面,我市各乡镇(街道)均积极履行艾滋病防治主体责任,实行“一把手”负责制,配齐配强“三线”机构和乡镇(街道)艾防专职人员,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根据管理难度按每50-100名艾滋病感染者配备1名专业人员标准执行,确保防治专业队伍稳定,各级“三线”机构进一步强化分工协作、定期会商、信息互通、分片包干、联合督导五项制度落实,切实加强了对辖区内艾防相关单位的业务技术指导。
“在强化技术支撑方面,我们制定了以控制新发感染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和以降低传播风险为核心的防治效果评价方法,探索建立疾控中心、医学院校、社会组织联合的“1+1+N”模式,充分发挥高校和社会组织在艾滋病动员检测、治疗随访和应用性研究及试点中的作用。我们还进一步压实属地责任,落实疫情重点县(市、区)‘一县一策’和‘一把手’负责制,扎实做好重点领域、重点场所、重点人群综合治理。”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介绍。
同时,我市还积极探索建立与重庆市及省内周边城市的区域协同适宜模式,加强联防联控,进一步深化川渝合作。
“通过压实各方责任、深入开展宣传干预,我市全面提升了艾滋病监测检测质量,有效提升了管理水平和治疗质量,在推进消除母婴传播上也取得一定成绩。”工作人员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