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卫健委印发关于《广东省消除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通知,旨在推动实现消除广东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的目标。
根据《行动计划》,广东需推动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率持续下降,2023年,省级层面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结果指标,并向国家提交消除认证申请。2024年,全省各市在实现结果指标基础上,实现消除母婴传播其他主要评估指标,并完成省级消除评估。2025年,全省保持消除指标持续达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
《行动计划》明确,首先要预防育龄妇女感染。各地要严格落实艾滋病、梅毒及乙肝防控政策、规划和措施,切实做好流动人口、青少年、单阳家庭等人群的健康教育和干预服务,减少新发感染。
各地在进行婚前保健、孕前检查、青少年保健、性病防治等常规医疗保健服务时,应开展预防母婴传播健康教育和咨询,引导新婚夫妇、备孕夫妻双方尽早接受检测,及早发现感染育龄妇女,及时提供干预措施,指导科学备孕。
针对已经感染的孕产妇,《行动计划》提出,要最大限度及早发现感染人员。完善孕早期艾滋病、梅毒及乙肝检测服务流程,孕早期检测率达到80%以上。进一步缩短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检测确诊时间,为临产孕妇开通检测绿色通道。加强对感染孕产妇配偶的咨询检测服务。
01.阻断母婴传播,从源头预防艾滋
重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是从源头上预防艾滋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感染艾滋病毒(HIV)的儿童中,九成以上是因为母婴传播。在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HIV感染的孕妇会有很大可能性通过宫内感染、分娩时感染、产后母乳喂养等母婴传播方式传染给宝宝,造成新生儿先天感染HIV。
由于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他们感染艾滋病的过程比成人更具攻击性,也更容易受到伤害。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半数感染HIV病毒的孩子将活不过两岁。
如今,我们国家正在实施消除艾滋病母婴传播行动计划,也就是通过采取一系列的干预措施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
02.哪些干预措施可以阻断母婴传播?
简单说就是选择合理的药物治疗、合理的生产方式、合理的哺乳方式,来充分降低母婴传播的概率,一般称这项措施为「母婴阻断」。
具体包括:
抗病毒疗法:感染HIV的女性不论处在疾病的哪个阶段,病毒载量如何,在妊娠期、分娩期和哺乳期内均应该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治疗和定期检测体内病毒载量。这样可以监测和评估孕妈妈的抗病毒治疗效果,保护胎儿免受宫内感染。
安全分娩:如果病毒载量大于1000cp/ml,且HIV孕妇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建议剖宫产,以避免分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母婴体液交换,但如果病毒载量控制在400cp/ml以下,也可在和医师进行充分沟通后,选择自然分娩。
产后喂养:分娩后,HIV感染产妇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喂养孩子,有条件尽量采取人工喂养,为孩子采用安全、健康的喂养方式。
孩子出生后是不是意味着所有预防措施都结束了?不,还有最后一个重要环节——HIV感染产妇所生的宝宝需要在18个月内持续监测HIV感染状态和评价母婴阻断效果。
因此妈妈要遵循医嘱,定期带孩子来医院进行HIV早期诊断和抗体检测。只有这样,才能最后确定孩子是否感染HIV。

最后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如果不是100%的成功阻断,那么就还是会存在感染风险,哪怕只是1%的概率。
在此需要强调一点,HIV 不一定都是怀孕前感染的,也有可能是怀孕中感染的,更有可能是怀孕后才发觉自己感染的。
我们要做的是让更多的人知道艾滋母婴阻断的重要性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而不是探讨生育的权利。我们要让那些怀孕的HIV妈妈、妈妈肚子里未出世的孩子以及背后整个家庭,看到的不是 1% 感染的风险,而是 99% 成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