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是一个充满“爱”(2)的日子,在这一天,各大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各类富有创意的花式告白。然而,你可知道,2022年3月1日也是一个有关“爱”(艾)的日子?
接下来,就请跟随小编的步伐,揭开“3月1日”——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的神秘面纱。

艾滋病零歧视日从哪里来?
为了推动全球艾滋病反歧视倡导工作,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确定将每年的3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零歧视日的主题标志为蝴蝶,象征着蜕变、重生、美丽和自由,也代表每个人对艾滋病患者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关爱与祝福。

伴随着艾滋病的发现与发展,艾滋病社会歧视也相应而生,艾滋病被冠以“ 人类新瘟疫 ”、 “新瘟神”、 “超级癌症”、 “20世纪恶魔”、 “二十一世纪的瘟疫”、 现代“黑死病”、 “洪水猛兽” 等污名,社会大众常常谈 “艾” 色变。
艾滋歧视不仅使HIV感染者产生羞愧、耻辱乃至犯罪感,还导致了社会对他们的不公正的待遇,而且由于惧怕歧视而拒绝治疗从而造成了更大的感染机会,因此妨碍了艾滋病的有效预防和控制。
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米歇尔·西迪贝所说:“人人都享有健康权和尊严。我们一同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改变社区、改变世界,实现零歧视。”

消除歧视:与HIV感染者接触的常见误区
1.和HIV患者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同桌用餐、共用电话、共用卫生间等)并不会传染艾滋病。
HIV在精液、血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组织渗出液等体液中含量较高,而在汗液、唾液、泪液、尿液中含量极低,是不易传播的。而且HIV很脆弱,在外界环境中适应性很差,如使用20%的酒精、2.5%的漂白粉液浸泡五分钟,就可以完全杀灭它。
2.蚊虫叮咬不会传染HIV。
蚊虫叮咬时,并不会将上一个人的血液注入你的体内,且蚊虫吸取的血液量极少,HIV暴露空气中又易失活,不足以传播艾滋病。
3.感染艾滋病不等于死亡。
在当前的医学水平下,艾滋病已经被视作慢性病,只要及时发现并治疗,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我们能做些什么?
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数据,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面对严重的歧视和污名化。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先后出台或修订了一些法律法规和规章政策,旨在保护艾滋病毒感染者/艾滋病人的合法权益,反对艾滋病社会歧视的发生。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或许还不能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但我们仍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帮助更多群众正确认识艾滋、了解艾滋,为消除艾滋病歧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多数研究结果显示:一般受众对于艾滋病的主要信息和相关认识来源于大众传播媒体。正如联合国艾滋病项目执行官彼得·派特博士在巴塞罗那艾滋病大会上曾经说过:“当涉及到艾滋病时,记者的影响比医生的影响更大。”这正是我们必须重视艾滋病零歧视日的原因——只有看见歧视,才能消除歧视,歧视有时比疾病本身更可怕。

人类与艾滋病的搏斗持续已久,我们始终相信,战胜病魔的那一天,就在不远的未来。
留言有好礼
在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你有没有一些心里话想对HIV感染者或是防艾志愿者们说呢?你有没有反歧视或防艾的专属记忆呢?快在留言板中写下你的文字吧!
我们将选取点赞数最高的十名小伙伴寄出礼品!



参考资料:
《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新华网.
韩梅:《关于新闻媒体报道艾滋病问题的反思》,《中国新闻出版报》,2004.8.3.
李希光、周敏:《艾滋病媒体读本》,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大众传媒在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案:王肖晓
排版:成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