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禁毒网讯(通讯员 文清)2020年,贵州安龙县各镇(街道)按比例配备禁毒专干,27岁的小董便是这时候加入了禁毒专业队伍。初入茅庐的他,对禁毒工作惶恐、茫然,甚至一片空白。在进行涉毒人员包村工作分配时,他被分到了人数最多且人员情况最为复杂的招堤街道城北、官桥社区。
安龙县城北社区、官桥社区共有吸毒人员80多名。近年来由于老城区改造搬迁,导致人员居住分散,吸毒人员管理工作变得越加困难。拿到这80多人名单时,小董笑着说:“没关系,越难我进步越快。”事实如此,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仅仅半年时间,这80多人里任何一人的家庭情况、行踪去向他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到哪一家都像在“走亲戚”,大家亲切地叫他“董干”。
因为责任,他同心协力,用坚持换来生命涅槃
家住招堤街道城北社区的社区康复人员陆某某(女)有近八年的吸毒史,因她和丈夫又吸又贩,多次进入戒毒所,丈夫至今还在服刑。这样的家庭导致他们年仅10岁的女儿患上了严重抑郁症,被迫辍学在家。为了让小女孩病情尽快好转,小董做了许多工作,他开始劝说执意要外出务工的陆某某,并帮助她通过人社部门推荐安龙城区内合适的招工企业,很快就业的事情就落实了。有了母亲的陪伴,小女孩逐渐开始打开心扉,陆某某的戒毒成效也比较明显。小董每次到陆某某家走访时,都会从自己的工资里拿出点钱来给小女孩买文具、牛奶等送去。他还积极向街道妇联、社区反应陆某某家庭情况,组织大家对其帮扶、慰问。在小董的帮助下,陆某某一家获得了低保补助。每次上门走访,陆某某一家人都会亲切的和小董聊家常,他们说:“小董这个小伙子工作认真负责,没有瞧不起我们这样的家庭,更像是亲人,都愿意和他说真话、说实话。”现在小女孩已回到学校读书,性格开朗了许多,陆某某也积极配合戒毒康复工作,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进行着……
因为责任,他不离不弃,用鼓励换来人生的蜕变
汪某某(女)是一名年近60岁的社区康复人员,2021年8月,初来招堤街道“阳光驿站”报到,她便告诉小董,她宁愿回戒毒所,出来也是无家可归。通过谈话了解到,因为吸毒,汪某某唯一的儿子与她断绝了关系,原本在老城区的房屋拆迁款全部被儿子拿走,无职无业、无依无靠的她对未来感到绝望。热心的小董立即托朋友多方联系,在老城区一处未拆迁的旧屋为汪某某找到了落脚处,并帮她购置了一些简单的生活用品。安顿好的汪某某眼中含泪告诉小董,她一定好好配合阳光驿站的工作,按时谈话和尿检,争取早日回归社会。
后来,小董听说汪某某的亲姨一直对她出戒毒所后的生活牵挂于心,他便多次走访做汪某某萍的思想工作,最终让她放下思想包袱与亲人建立了联系。从那之后,阳光驿站经常会看到汪某某的身影,她主动来汇报自己的近期动向,思想状态,乐于向小董分享她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事。至今,汪某某的戒毒康复成效很好,身边的圈子也干净多了,小董常和她开玩笑说:“老汪遇到我,真是越活越年轻啦。”
因为责任,他风雨同舟,用陪伴换来人生的化茧
方某某今年28岁,2018年吸毒进戒毒所后,他的父亲因车祸右腿截肢、丧失了语言能力,加之肇事者逃逸,多方查找未果。突来的变故让本就困难的方家背负了高额的医疗费。出所后,看到几乎瘫痪的父亲需要照顾,小方默默地扛起了家庭重任,也不再沾染毒品。小董接到方某某的社区康复档案,了解大致情况便到方家走访。方某某几次外出进厂务工,省吃俭用把钱寄回家给父亲治病,无奈病情反反复复,车祸留下的后遗症让原本性格温和的父亲变得十分易怒和暴躁,无奈方某某只能辞掉外面的工作回家照顾父亲。今年初,得知方某某的父亲又住院了,并且已不能开口说话,小董在微信中一边安慰,一边积极联系街道相关部门,希望能帮助方家度过难关。通过小董的努力和各级部门的帮扶,方某某顺利找到了工作,也申请了低保补助。再次见到方某某时,他开朗了许多,他告诉小董,现在的工作稳定,并且能时常陪在父亲身边,父亲的脾气也好多了。
因为责任,毒品一日不绝,他们禁毒一刻不止
为了帮助戒毒康复人员早日脱毒,恢复正常生活,像小董一样的禁毒专干们常常穿梭于社区和吸毒人员家中,早出晚归已成为常态。每一次走访、宣传、踏勘,他们将禁毒法律法规熟记于心,向群众讲解禁毒知识,引导大家认清毒品危害。基层禁毒工作不仅是一本本档案的更新、完善,不仅是一张张谈话记录、走访照片的工作印证,更多承载的是戒毒康复人员对他们工作的信任和肯定。小董说,“这个岗位平凡而有意义,禁毒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刻也不会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