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么?艾滋病发现已超过40个年头!
1981年,美国报道了全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全世界的科学家束手无策;1996年,艾滋病鸡尾酒疗法抗病毒治疗问世;2003年,中国政府在国内推广免费抗病治疗的国策,艾滋病病死率显著下降。
“过去20多年,中国艾滋病预防和控制方面在千千万万专家的辛苦努力下,艾滋病由上世纪刚开始一个非常恐怖的、有传染性的致死性疾病,变为了一个可防、可控、可知的内科慢性病。”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长聘教授,中华医学会感染性疾病分会主任委员兼艾滋病和丙肝学组组长,2018年度吴阶平医药创新奖获得者李太生教授作为艾滋病防治方面的国内顶尖专家介绍道。
在1996年鸡尾酒疗法出现之前,艾滋病是全世界公认比肿瘤还恐怖的疾病,既不存在有效治疗方法,还具有传染性。1998年在鸡尾酒疗法问世后的一年多时间,留法深造的李太生教授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艾滋病病人免疫功能重建的理论,即经过有效抗病毒治疗,把病人免疫系统重建,为艾滋病患者的长期生存打开了新的希望之门。
随着2003年中国政府提出艾滋病的“四免一关怀”政策,使中国所有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得到了有效的抗病毒治疗。李教授与国内多名专家一同对方案进行完善,通过调整药物剂量、组合形成了“效优、价廉、低毒”的中国方案。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艾滋病并发症的多学科治疗,使中国艾滋病人群接受治疗后,生存率明显提高。
2018年开始,中国的艾滋病抗病毒治疗进入“免费+医保+自费”的三驾马车时代,我国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得到了更好的医疗救护。
艾滋病病死率逐年下降,但2016-2021年平均每年新检测发现的感染者却达到10万人,2015年,感染者中35%发现的时候已经晚了,到202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39%。
有时候病人发现自己有艾滋病症状,但是仍要经过两个半月时间,平均看3个以上的医院,经过4个以上的医生才能被诊断为艾滋病。“这些问题告诉我们,中国在艾滋病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早诊早期发现方面还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近些年的艾滋病患者,性途径感染占到新感染者98%以上,艾滋病感染者有了新的人群变化,15到24岁之间的青年人和61岁以上老年男性感染人数增加,呈现“两头翘”趋势值得警惕,这说明艾滋病在宣传、检测方面还有更多改进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