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名为《艾滋女生日记》的书于2006年呈现在世人眼前。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女生在大学时期与来自异国他乡的外国男子相识相恋,最后却身患艾滋病并勇于在世人面前承认的故事。
而这本书的作者叫朱力亚,她出版的此书中的这个故事也是根据她自己的真实事例所著。

朱力亚于1982年9月出生在西安的一个普通家庭里,她的父亲是一位大字不识几个的职业司机,而她的母亲则有着当时很不错的高中文凭。因为朱力亚的父亲家里孩子多,所以他父亲便失去了上学的机会,而朱力亚的母亲在那个时代凭着高学历,不但没有嫌弃朱父,还在自己家人的强烈反对下毅然选择了嫁给他。虽然现在两人靠着体力维持生活,但两夫妻一直很恩爱。
对于朱力亚来说,父母之间的感情在潜移默化中也影响着她的爱情观念,她从小便想着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伴侣相知相守一生。

朱力亚的家庭虽然不富裕,但她的父母亲对她却是赋予很大期望,从小便极其宠爱朱力亚,对朱力亚的要求多是有求必应的,还把朱力亚送到了他们当地发展较好的学校读书。而朱力亚从小也是很刻苦学习,她在学校的时候渐渐认识到自己的家庭相较于其他家境好的同学还是存在了一定的差距,故而,她试图通过努力学习来缩减这种差距。
尽管朱力亚暗下决心,但她还是失利了,她在高考过后考进了湖北荆州的一所中专院校学习外语。但在学校就读期间,朱力亚依然没有放弃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她始终坚持学习。
皇天不负有心人。最终,朱力亚在2003年的时候成功考上了中国地质大学,并继续读了英语专业。这次成功给了朱力亚前所未有的欣喜,但也从此改变了她的一生。

朱力亚自大学以来一直都有往图书馆扎根学习的习惯,也正是因为她的这个习惯使她在图书馆遇到了那个影响她后世的男人——马浪。
这天,她如往常一样在图书馆里看书,而一旁跟图书馆管理员说着蹩脚中文的黑人男子吸引了她的注意。本着乐于助人的信念,朱力亚上前做了两人的翻译,最终使心急的两人化解了尴尬。当时的马浪对这个善良的女子一见倾心,并在之后以此为借口约到了朱力亚一起吃饭。
两人在吃饭过程中相谈甚欢,朱力亚也得知马浪来自非洲,正准备继续攻读医学硕士。在交流中,朱力亚对这个与自己有着共同读书爱好且大自己七岁的异国男子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就这样久而久之,两人在之后你来我往的相处中暗生情愫,而朱力亚也在马浪的精心告白仪式中答应了他。

朱力亚与马浪在一起之后不久便被朱力亚的父母发现了。对于女儿交的这位男友,朱父朱母明确表示了他们的反对意见,并苦口婆心地从根源上劝说着朱力亚企图让朱力亚放弃这段感情。但朱力亚貌似遗传了朱母追求爱情的执着心理,她始终坚持跟马浪在一起,还时常背着父母偷偷与马浪联系,甚至搬到了校外与马浪同居。
刚开始的两人如胶似漆,感情很好,朱力亚觉得她真的遇到了她的真爱,但之后意外还是发生了。
2004年,与马浪交往一年多的朱力亚渐渐发现马浪私底下经常吃许多不同的药,甚至还会咳嗽与发烧。朱力亚每次都担心地问马浪是否不舒服,但马浪总是含糊其辞。

没等朱力亚反应过来的时候马浪突然提出了要回国养病之后就走了,之后也没再联系过朱力亚。
伤心欲绝的朱力亚在之后也发现了自己的身体出现了与马浪同种症状,久治不愈的她最终选择前往医院检查,而得到的结果令她感到崩溃,她艾滋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
确诊感染之后的朱力亚被同学当成了一个病毒,只要路过就不敢靠近她,面对同学们的反应,朱力亚选择了退学回家,并把她与马浪的出租屋退了。
退学回家的朱力亚并没有就此气馁,而是选择了积极配合治疗,还往返各个学校宣讲关于艾滋病的有效预防知识。甚至在得知马浪因病身亡后也没有过多埋怨他甚至为他流了泪,虽然这段跨越种族的恋爱没有完美结局,但是朱力亚在采访上直言不后悔爱上马浪!
除此之外,朱力亚根据自身经历著作的《艾滋女生日记》这本书也只为了能以她自己所造就的结果给广大女性提个醒,慎选对象,也希望以此书告诫大家重视艾滋病,预防艾滋病。

最后我想说,每个人都向往美好的爱情,每个人也都想一生一世一双人,尤其学生时代的爱情,多半是感性之下的选择,没有任何杂质,只是纯粹的喜欢,正因如此,大部分学生之时的恋情都让人难忘。
但是爱情虽甜,我们有时还需要加点理性在里面,不能盲目,应该在自尊自爱的基础上慎重选择,另外,多听听父母的意见没有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