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防艾委各成员单位和各市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有关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2015-2020年),于2021年全面总结评估了广西第二轮攻坚工程进展,取得良好成效,并启动了第三轮攻坚工程(2021-2025年)。

一、艾滋病防治综合成效
通过第二轮防艾攻坚工程,广西艾滋病防治取得了“两扩大、两控制、两平稳”的成效。
“两扩大”——宣传教育覆盖率持续扩大,各类人群的防艾知识知晓率均达到90%以上;检测覆盖率持续扩大,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检测总量每年保持在1000万人次左右,约占广西总人口数的20%。
“两控制”——输血传播艾滋病已基本杜绝,经注射吸毒传播得到有效控制;母婴传播已控制在较低水平(低于4%)。
“两平稳”——反映普通人群艾滋病感染情况的婚检、孕检人群感染率保持平稳;治疗质量保持平稳,抗病毒治疗成功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防控责任落实。全区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保障人、财、物力投入,实行目标责任制考核,有力保障攻坚工程顺利开展。自治区防艾委办公室充分发挥协调推动作用,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和防艾委全体会议,研究制订防艾政策措施,组织开展攻坚工程考核评估,积极协调各部门各地及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综合防治。“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工作机制得到加强。
(二)加强宣传教育成效明显。坚持利用“世界艾滋病日”“国际禁毒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主题宣传和常态化宣传教育,自治区分管领导于2021、2022年连续出席并启动全区“世界艾滋病日”宣传月活动,宣传效果明显。持续加强农村等重点领域的防艾宣传,实现每个行政村至少聘用一名防艾宣传员。学校防艾宣传取得新突破,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基地覆盖所有重点地区、示范区和部分重点高校。全区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全部达到了90%以上。
(三)社会综合治理取得良好效果。推动部门联防联控,联合党委政法委、公安、司法等多部门,加强高危传染源管控,打击故意传播艾滋病犯罪、推动特殊监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第二轮攻坚工程期间全区共抓捕、判决故意传播艾滋病犯罪案件266例,震慑效果显著;据国家工作组评估,广西美沙酮维持治疗1年可以减少497名吸毒人员感染艾滋病,减少毒品消耗1823公斤,减少毒资交易7.29亿元,防艾综合治理成效得到国家公安部和卫生健康委肯定。
(四)综合干预和扩大检测治疗迈上新台阶。不断完善综合干预和检测治疗体系建设,全区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立筛查实验室覆盖率达到99.52%,乡镇卫生院设立检测点覆盖率达到99.84%。全区每年开展HIV抗体筛查约1000万人次,约占20%人口比例。国家考核“三个90%”主要工作指标中,全区艾滋病诊断发现率从2015年底的68.9%提高到2021年6月的82.5%;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2015年底的66.73%提高到2021年的90.57%;近三年抗病毒治疗治疗成功率维持在97%以上的较高水平,持续排全国前列。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从2015年的2370人增长到2021年的5090人,排全国第三位。
2016年3月起实现了全区血站血液标本核酸检测全覆盖,经输血传播已基本杜绝。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2015年的3.65%降低到2020年的1.42%,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初步达到低于2%的消除母婴传播标准。
(五)艾滋病患者关怀救助取得新成效,防艾科研取得新突破。会同民政、教育、扶贫(乡村振兴)等部门联合建立并推广了艾滋病患者“一站式”关怀救助机制,全面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符合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自愿接受救助的覆盖率每年均达到100%。我区牵头实施《广西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等两项艾滋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现零的突破。全区累计取得防艾199项科技成果。
(六)正式启动第三轮防艾攻坚工程。2021年自治区防艾委办组织制订了第三轮广西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2021-2025年)实施方案,在巩固第二轮攻坚成果基础上,针对传染源发现和管控难、学校艾滋病疫情上升等突出问题,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措施,对相关工作指标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加强部门联防联控,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压实政府、部门、社会、个人“四方责任”,持续推进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坚持打好防艾攻坚战、持久战。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第三轮防艾攻坚工程。第三轮防艾攻坚增加扩大检测和治疗、学校防治艾滋病教育工程,整合原有能力及体系建设等专项工程,形成宣传教育、社会综合治理、综合干预、学校防治艾滋病教育、扩大检测和治疗、基层体系建设、社会救助、科研与技术推广等“新八大工程”。目前正制定八大专项工程实施细案及考核目标,推动全区各级扎实推进艾滋病综合防治。
(二)创新内容和形式,突出抓好宣传教育引导。注重宣传教育的针对性、警示性和有效性,根据不同人群特点,制定差异化的宣传教育目标和策略,开发有针对性、通俗易懂的宣传材料,让人人知艾防艾,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重点场所、流动人口、农村地区、老年人和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防治艾滋病宣传教育。
(三)推进联防联控,强化防艾社会综合治理。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互通机制,探索建立艾滋病阳性暗娼、失访人员联防联控管理机制。推动政法、公安等部门开展艾滋病相关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高危场所监管和高危传染源管控,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政法、公安部门“网格化”管理体系。严厉打击卖淫嫖娼、吸毒贩毒、故意传播艾滋病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传统毒品和合成毒品等物质管控。加强不法社交媒体和网络平台清理。加强监管场所艾滋病防治工作。
(四)加强能力建设,提升基层艾滋病防治能力。强化县、乡、村三级落实防治艾滋病工作的机制,逐步实施防治艾滋病网格化管控。加强医防协同,完善防治体系,提高基层艾滋病防治综合能力。推动实现医务人员和县乡镇干部艾滋病防治知识全员培训全覆盖目标。发挥好社会力量作用。
(五)扩大检测和治疗,实施综合干预,最大限度发现和治疗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第三轮攻坚工程明确提出了诊断发现率90%以上、治疗覆盖率和治疗成功率95%以上等主要目标。全区进一步加大主动检测力度,结合基本公卫老年人体检等工作开展艾滋病筛查。在5个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率先推进扩大艾滋病检测和治疗,力争2022年当年HIV检测人次数达到当地常住人口数40%以上。在总结示范区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进一步扩大筛查,提高治疗比例和质量,力争最大限度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减少新发感染和降低病死率。
(六)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加强5个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重点县区工作,各项工作指标要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突出抓好农村、学校两个主要阵地,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甄别和干预,扩大农村中老年艾滋病检测;推动实施学校预防艾滋病工作,落实规定的课时,建设学校防艾教育基地,构建常态化健康教育阵地,增强学生艾滋病自我防范意识,确保师生防艾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筑牢学校艾滋病防线。
记者:木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