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抗 HIV病毒药物的持续创新和防治理念的普及与进步,曾经不治的艾滋病已成为可防可控、可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其最终治疗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命,提高生活质量,创新药物让这些目标更有机会实现。而医保政策在连落地,也让HIV感染者缓解了长期治疗的压力,更有勇气地活着。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国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104.5万例,疫情处于低流行水平。“随着创新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药物被陆续引入中国并纳入医保,将有更多感染者能够获得更规范、更高依从性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让其重享高质量的生活成为可能。”据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医疗副院长、主任医师孙艾军介绍。
预防仍是艾滋病防控的重中之重
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感染病科主任、主任医师韩乐强表示,如果在可能出现艾滋病毒感染暴露后及时开始HIV暴露后预防治疗,可降低艾滋病感染风险。市民如果发生了高危行为,应及时到医院检测HIV抗体,在各大医院均可进行筛查,但医院仅是初步筛查,疾病控制中心会做最终确诊。
韩乐强主任强调,发生高危行为的人群,首先需在定点医院找专业人士评估,并非随意吃暴露后预防的药物。评估主要围绕几个方面问题:对方是否是HIV感染者,是否具有保护措施,是高风险还是低风险,是否适合使用该药物。假如是高风险,在72小时之内必须服用暴露后预防的药物,越早用药、阻断成功率越高。72小时后已超过时间节点,不建议使用。事后还需进行跟踪随访,因为暴露后预防用药为28天,在两周、四周、三个月的时间节点都需定期随访,观察药物是否存在不良反应及检测HIV抗体的变化。
抗病毒治疗新趋势:关注差异化用药需求
“过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关于HIV治疗的‘三个90%’,如今提倡‘第四个90%’:即HIV感染者需要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活得更好、生活质量更高,逐渐成为当前感染者的重要治疗目标。”孙艾军副院长说道,近年来,HIV感染者主要以青壮年及成年为主,他们注重通过使用新型药物提升生活质量,有更强烈的差异化用药需求,更愿意选择疗效更好、作用机制更先进的抗病毒新药。
“当患者长期达到病毒抑制,其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与常人无异。”孙艾军副院长介绍说,国际共识指出,选择适当药物并规范进行治疗的HIV感染者能持续并有效地抑制艾滋病毒,如病毒载量持续保持低水平,检测不到病毒,理论上就不会将HIV病毒感染给性伴侣,即“U=U”(持续检测不到=不具传染性)。因此,感染者期待获得作用机制更先进的抗病毒新药,帮助提升治疗的依从性,这就为他们提高生活质量、重回正常人生轨道提供了可能。
在韩乐强主任看来,从全球首个用于HIV感染完整治疗方案的口服单一片剂药物在2006年问世起,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发展快速且令人兴奋。韩乐强主任介绍说,目前抗艾药基本需要每天服药,终生服药治疗给个人和家庭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一天一片、体积更小、服药更简便、副作用更小的单一片剂成为HIV治疗新趋势,在提高依从性的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大改善,这对中国目前整体艾滋病的防控会带来积极影响。
创新药物医保落地大连,为长期抗艾减负
艾考恩丙替片于2018年在中国获批上市,成为中国首个批准的基于TAF/FTC、用于治疗HIV的单片复方制剂,能够快速、强效、持久抑制病毒,安全性高,意味着患者有望摆脱以往一天服用多片药物的繁琐。2019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将抗艾药艾考恩丙替片(E/C/F/TAF)作为唯一一个HIV单片复方制剂治疗药物,纳入了2019国家医保目录,用于HIV-1感染的成年和青少年。
2021年,艾考恩丙替片医保报销政策在大连落地,大连职工可享受60%门诊报销。韩乐强主任介绍说,自2021年5月1日起,大连市医疗保险门诊规定病种Ⅱ类增加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病种,将参加大连市医疗保险的艾滋病患者在门诊发生的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费用(不含国家免费抗病毒药物)纳入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
具体支付标准为:职工医保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为60%,年度最高支付限额8000元。结算年度内,中途享受待遇的参保人员,按月累计计算最高支付限额。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病种认定和定点治疗医疗机构为大连市第六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