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很多媒体宣传中看到:“谈艾色变”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应该与艾滋病患者携手共同对抗这一顽疾。看到这儿,或许你会说了:“我们能做到尊重艾滋病患者,不歧视,但是,握手会不会太危险了?”
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到底能不能与艾滋病患者一起生活。
一、艾滋病传播的三个要素
能否与艾滋病患者一起生活,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避免被传染。这就要提到艾滋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要传播,需要同时具备 3 个关键因素,缺一不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传染源:有一定数量的 HIV 存在于身边。
一般而言,能够向外界传播 HIV 的人有两类:
感染了 HIV、但尚未发展为艾滋病的人,也叫 HIV 感染者;
艾滋病患者。
这两类人群是艾滋病主要的传染源头。
传播途径:与 HIV 有接触,并且有足够数量的病毒侵入体内。
众所周知,艾滋病在人群之间传播有 3 种途径:性行为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
易感人群:存在容易感染 HIV 的人。
理论上讲,所有人都有可能感染 HIV,都属于“易感人群”。
二、防止传播的关键:切断传播途径
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统计,截至 2016 年底,在 3 种传播方式中,性传播所占比例已经达到 94.2%。那么,艾滋病究竟是如何通过性行为传播的呢?
在性行为过程中,HIV 可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这 3 种体液方式来感染性伴侣。同时要注意,只要未采取安全措施,无论是同性、还是异性、亦或是双性性行为,都可以导致 HIV 的传播。
在我国,目前通过血液导致的艾滋病传播已经非常少,二十多年前,静脉注射吸毒、献血、输血等是引起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现在已经很罕见。
在日常生活中,即使接触到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也不用慌张,因为我们有一道天然屏障——皮肤,能帮助阻挡 HIV 的侵入。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但如果皮肤上恰巧有伤口,而接触到了艾滋病患者的血液,就需要留意了。但这种情况也并非百分之百会被传染,还要取决于血液中病毒的数量,这时就需要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了。
至于母婴传播途径,是感染了 HIV 的母亲通过血液传染给婴儿,是血液传播的一种特殊方式。
三、这些情况不会传播艾滋病
由于艾滋病只有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这 3 种传播方式,而接触艾滋病患者的汗液、唾液、尿液或是粪便,昆虫(如蚊虫叮咬),以及生活中普通的物品等,均不会传染艾滋病。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与艾滋病患者的下列接触是安全的。
日常的肢体接触,例如握手、拥抱,共同办公、学习等。
唾液的接触,例如礼节性亲吻、共同进餐等。
眼泪或是汗液的接触,例如拭去眼泪、擦汗、共戴一副眼镜等。
日常生活物品的共用,例如厕所马桶、水龙头手柄等。
尿液或粪便的接触,一般发生在照料陪护者,接触了艾滋病患者的排泄物,也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有保护的性接触,条件较为严格,需要在感染了 HIV 的人接受治疗的前提下,同时进行有可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所以,与艾滋病患者一起生活、交朋友,都尽可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