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底邓宏魁教授曾入选《自然》杂志年度十大人物,在查阅邓教授相关的信息时,即时距入选已经时隔几个月了,除了一些新闻报道外,似乎仍很少能够找到邓教授的采访或是谈话信息。这无疑是一个不错的现象,科学家能够保持初心埋头苦干,而不必为了不必要的社交和社会活动浪费自己的时间。
但这却也还不够,在我们享受着这些科学家们的研究成果的同时,我们似乎对于这些推动着科技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功臣们缺少了足够的了解。
秉承着这个想法,我们准备开辟一个【学术人物】的文章版块,用于向大家介绍这些过去的、现在的科学功臣们。而这第一期,虽然有袁隆平、屠呦呦、杨振宁等成就更广为人知的科学家们可以写,但既然想法来源于邓宏魁教授,那第一期就说说邓宏魁教授吧。
邓宏魁教授认为:生命的本质是化学过程。抱定这样的想法,艾滋病这样的不治之症,似乎也看到了一丝丝可被治愈的曙光。
邓宏魁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长江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主任 。很多人会误以为邓宏魁教授是艾滋病专家,其实并非如此。他的主要成就包括以下5个方面:
利用化学小分子建立了一种全新的具有全能性特征的干细胞(Extend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 EPS细胞)(Cell 2017);
首次实现完全使用小分子化合物逆转“发育时钟”,让小鼠体细胞重新获得多潜能性(Science 2013),该成果开创了全新的体细胞重编程体系;
建立了一套更高效地利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化学多潜能干细胞(CiPSC)的方案(Cell 2015),揭示了化学重编程不同于传统重编程的分子机制;
实现小分子化合物诱导小鼠体细胞成为功能性神经元(Cell Stem Cell 2015),通过结合信号通路和染色质结构调节实现对细胞命运的操纵成为细胞重编程研究的新范式;
发现促进分化的关键基因可以替代多潜能性关键基因,实现体细胞重编程,并由此提出细胞命运决定的“跷跷板模型”(Cell 2013),为研究细胞命运决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在2000年之前,他主要集中在关于CCR5的研究中。而邓宏魁教授近些年来成就最高的方向,也是其现在的主攻方向,是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C)。
2015年,邓宏魁教授与弟子先后在Cell,Cell Stem Cells发表文章报道他们通过发现一种小分子诱导iPSC过程中形成的名为XEN的中间态,进一步提高了小分子诱导重编程的效率。后面几年,邓宏魁在正刊子刊发表了大量相关的文章。
与此同时,邓宏魁教授在诱导干细胞分化成功能细胞方面也取得了突出成就,在2014年,邓宏魁教授利用重编程技术将人成纤维细胞分化为具有药物代谢功能的肝细胞荣获了Cell评选的2014中国年度论文。
邓宏魁教授是一个极善于培养科研人员和创新团队的导师,也致力于用创新成果促进和服务国家与民族的发展,更遑论艾滋病这样一个人类共同的大问题了。
虽然目前艾滋病还是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现在通过编辑造血干细胞中的CCR5来抵御艾滋病关键是基因编辑效率低下,而提高基因编辑效率最好的手段就是使用iPSC。
作为目前最有可能的一种艾滋病治疗方案,邓宏魁教授作为CCR5的发现者,又是iPSC的专家,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导师。我们期盼邓教授和他的团队,亦或是他的学生们,能够在相关领域取得更突出的成就。
如果这项技术真正可以用于病人,那么邓宏魁教授就不单单是入选Nature十大人物这么简单了。
我们也衷心希望这一天快点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