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刘亮 摄)
央视网消息:6月17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发布会。中共四川省委书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彭清华在回答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提问时表示,四川大力推进凉山彝区禁毒防艾、控辍保学、移风易俗等,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勤劳致富。
彭清华表示,四川是我们国家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2013年建档立卡的时候,四川还有625万贫困人口,这在我们国家是属于比较多的省份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的脱贫攻坚工作高度重视,去年春节前冒着严寒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昭觉县走访调研,看望慰问彝族贫困群众,随后在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并且发表了重要讲话,今年在新年贺词中还深切牵挂他曾经看望过的彝族贫困群众,关心他们的冷暖。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是对我们最大的激励和鞭策。
彭清华说,近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最大的发展机遇来抓。怎么理解这“三个最大”呢?讲最大的政治责任,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立下的军令状,军中无戏言,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重大政治责任,必须履行好。讲最大的民生工程,民生有各种各样的民生,有的是“锦上添花”,有的是“雪中送炭”,脱贫攻坚是“雪中送炭”的民生,所以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讲最大的发展机遇,就是现在中央对于脱贫攻坚的重视程度、支持力度都前所未有。四川作为贫困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用好中央给予的政策,有利于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因而是最大的发展机遇。
彭清华介绍,经过全省人民的共同努力,四川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进展。在这里给大家报告几个数据: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从2013年底的625万减少到2018年底的71万,平均每年减少110多万,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1.1%。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部署要求,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把握好“精准”两个字。所谓“精准”,第一是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在哪个村、是哪一户、是什么人,都要识别精准,因此才要建档立卡。第二是要精准帮扶,针对不同的贫困村、贫困家庭、贫困人口,最突出的困难和问题是什么,要精准施策,不能搞大水漫灌。第三是要精准脱贫,这个村能不能摘帽,要经过严格考核,这一户是不是脱贫,也要有严格标准。
彭清华表示,对四川来讲,还要突出两个聚焦。
第一个是聚焦“两不愁三保障”。“两不愁”就是贫困群众不愁吃、不愁穿,“三保障”就是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现在也包括饮水安全有保障,这是脱贫的基本要求。从总体上来看,“两不愁”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了,“三保障”问题成效明显,还要继续努力。义务教育有保障方面,我们在全面减免学杂费的基础上落实贫困学生的资助政策,改善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和“9+3”职业教育等,基本做到了农村适龄儿童不会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但是大家可能会问,现在还有没有失学辍学的孩子?有,我们在凉山摸底,发现还有好几万失学辍学的孩子。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有的由于听不懂普通话、跟不上课,就不愿意学了;有的父母外出务工,把孩子带走了;还有的家庭由于其他各种因素不愿意读书。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采取多种方式解决,但不会有因为家庭贫穷上不起学的情况。现在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后,这些孩子上小学甚至初中都是不用花钱的,连住校吃饭的钱都是国家给的,这比孩子在家里的负担还轻一点,因为在家里还要吃家里的饭。所以,我们能够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上不起学。
基本医疗有保障方面。我们现在基本构建起了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和慢性病门诊维持治疗的医疗费用个人支付占比均控制在10%以内,而且实施了大病专项救助。贫困群众致贫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病致贫,所以我们把解决医疗保障问题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
住房安全有保障方面,我们将对136万贫困人口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现在已经完成搬迁近120万人,帮助62.2万户贫困群众改造危房,使之达到住房安全的要求。同时,我们还解决了275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贫困地区基本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可以说,脱贫攻坚使长期贫困落后的乡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贫困群众的生活和命运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当然,我们也深知“行百里者半九十”,脱贫攻坚工作我们还有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我们正在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活动,就是要组织几十万基层干部,对62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挨家挨户进行回访,对落实“两不愁三保障”情况逐一进行调查了解、登记造册,对存在的问题切实整改,确保在明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打折扣、不掉成色。
第二个是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四川有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被列入国家深度贫困地区,其中甘孜、阿坝是藏区,凉山是彝区。对于藏区来讲,情况相对好一些,藏区贫困人口现在只剩下4.6万人,贫困发生率已经降到2.6%,今年贫困县可以全部摘帽。彝区任务更重一些,是典型的贫中之贫、坚中之坚,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控制性因素。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彝区脱贫攻坚摆在突出的位置来抓。去年,我们出台了12个方面34条措施,从产业发展、就业培训、教育发展、医疗卫生、住房安全等方面重点给予支持,未来3年彝区新增扶贫资金超过200亿元。我们还派出5700多名干部组成11支综合帮扶工作队到凉山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县、贫困村进行帮扶,这支队伍现在都在脱贫攻坚的一线,和彝区干部群众一起艰苦奋斗。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进禁毒防艾、控辍保学、移风易俗等,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引导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摆脱贫困、勤劳致富。加强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
经过这几年的努力,凉山彝区的贫困人口已经从2013年底的72万减少到去年底的30.9万,贫困发生率从29.5%下降到12.7%,彝区很多贫困群众已经搬进了新居,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走访过的一户村民,现在和乡亲们一起都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开始了新的生活。外界非常关注的凉山悬崖村,过去都是藤条绑着树枝爬上去,上去一次得六七个小时,现在都建起了钢梯。为什么不修公路?因为工程量大、人口不多、造价太高,并且修路也会影响生态环境。我们建了医疗点、教学点,把孩子尽量搬到山下上学,解决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现在这个地方成了一个旅游热点,很多人都到悬崖村去体验钢梯。
彭清华最后说,这里,我还要特别感谢中央机关各对口帮扶单位,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四川的广东省和浙江省,以及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四川脱贫攻坚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无私帮助。他们给四川带来的不光是人力、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增强了贫困地区群众摆脱贫困、战胜贫困的勇气和信心。我们也有信心、有决心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明年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向党中央、向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全省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