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艾滋病防治科普宣传活动中,大学生签名承诺主动防艾。 本报记者周 楠 摄
今年世界艾滋病日的宣传主题是“主动检测,知艾防艾,共享健康”,从生理和社会原因等方面来看,艾滋病是可知的,即“知晓自己的感染状况”,知晓自己是否被HIV感染以及是否发病,当然更早的步骤是,知晓如何预防艾滋病。针对这个主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市中心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郑如添,了解目前的艾滋病防控检测情况。
HIV攻击免疫系统致人体患各种疾病
近来年,性传播取代毒品注射和血液传播成为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在男男同性恋中发病率增高,主要集中在一些年轻的大学生群体中。郑如添首先向记者介绍了目前艾滋病的主要传播渠道和高危人群。他表示,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导致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病原,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
据介绍,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6至8年。感染HIV后,这个时候人体只处于病毒携带状态,我们称其为“HIV感染者(又称为HIV携带者)”;等HIV携带者的免疫细胞由于病毒的攻击逐渐破坏,数量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继而并发各种严重的机会性感染或恶性肿瘤,此时我们称其为“艾滋病患者”。初期的症状如同普通感冒、流感,可能出现全身疲劳无力、食欲减退、发热等;随后渐渐侵犯内脏器官,出现原因不明的反复发热,可长达3~4个月;还可出现咳嗽、气促、呼吸困难、慢性腹泻、渐消瘦(体重可在半年内下降10%)、颈部/腹股沟淋巴结无痛性肿大、恶性肿瘤等。“临床症状复杂多变,但每个患者并非上述所有症状全都出现。”郑如添分析道。
高危暴露人群应主动进行检测
“主动检测是排除忧虑惶惑的最好方式。自我检测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且简单易行,通过这些检测,可以简单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病毒。但需要注意的是去医院或疾控中心进行专业检测。”检测是知晓艾滋病感染状况的唯一途径,郑如添表示。目前,在县区等二级医院以上都设有HIV初筛试验,初筛检测结果有两种可能:结果待确定或阴性,阴性说明从人体内检测不到HIV抗体,但不能说一定没有感染HIV,要看是什么时候检测的,若在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后半年内,感染者的体内还没有产生HIV抗体,或还没有产生足量的HIV抗体,这时HIV抗体检测是阴性结果,但不能排除;如果在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后超过半年才检测的,可以排除感染HIV的可能。
如果是“结果待确定”说明人体可能感染HIV,这种情况下还需要再作确诊试验,只有经过确诊试验后,才能真正确诊。郑如添建议,有过高危性行为并且至今已有3个月以上、注射吸毒史的人群应主动进行检测,知艾防艾,保护自己。
知艾防艾,关键还是预防
说到艾滋病的防控工作,郑如添表示,从国家层面考虑,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主力军,也是时代发展的中坚力量,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医疗工作者需要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来关注大学生群体,普及更多关于艾滋病防控知识,为健康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就如何防艾,他认为一是要积极预防,选择健康生活方式,提高防护意识,避免高危性行为;二是主动控制、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三是关爱艾滋病患者,消除艾滋歧视。此外,对于当下流行的美牙、打耳洞、纹眉等美容行为,郑如添表示,艾滋病的感染途径还包括血液传播,如果美容过程中选用的器械未经严格消毒,就会有感染的风险。因此一定要到正规的专业美容机构,避免感染风险。
万一不幸感染HIV,无需太过恐慌、焦虑,应积极面对,尽早到定点医院就诊,以便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目前抗病毒治疗效果显著,绝大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参加日常工作生活。需终生服药,目前国家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只要按医嘱服药,在药物有效的前提下一般不影响患者的寿命。近年母婴阻断的技术不断提高,经计划预防干预,HIV感染者的妊娠者可娩出健康新生儿,即HIV感染者可以孕育健康的下一代,但须在定点医疗机构接受计划预防干预流程。
本报记者黄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