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山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无毒青春 防艾先行”禁毒防艾志愿服务队赴青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有关调研。

走进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
7月25日上午九点,队员们到达青岛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戒毒所领导的带领下,队员们参观了集训中队、文化活动中心、习艺车间和教育中心。
队员们首先参观了强戒所集训中队,集训中队分为脱毒治疗区、康复巩固区、教育适应区三部分,在12个人一间的上下铺宿舍里,被褥叠成精致的“豆腐块”,物品摆放整齐,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艺术学习帮助戒毒:队员们首先参观了集训中队的文化中心,在这里,戒毒人员创作的木板电烙画、葫芦砑花等艺术品摆满了整间展览室。除此之外,戒毒人员还组成了锣鼓队、合唱队等。艺术学习形式丰富多样,极大地丰富了戒毒人员的精神生活。据了解,通过艺术学习,可以有效帮助戒毒人员树立信心,逐步减轻对毒品的依赖。同时,中队每周开展文化讲座,宣传禁毒戒毒知识。
心理辅导戒“心毒”:根据戒毒所领导的介绍,戒毒所重视心理建设,推广了萨提亚心理戒毒模式,这是一种团体戒毒法,结合阳明心学与萨提亚模式,打造常规化、模式化的全覆盖“心疗”戒毒品牌,尝试在教育矫治实践中运用“萨提亚心理戒毒模式”,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矫治效果。走访结束后,我们与强制戒毒所的领导们召开了座谈会,主持会议的是一位拥有援疆禁毒经历的警官,他简短介绍了戒毒所的基本情况,我们也纷纷积极发言,既肯定了戒毒工作的亮点,又纷纷提出了一些问题,表达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在全国禁毒的背景下,青岛的禁毒、戒毒、宣传工作落实效果尤为突出。通过讲座我们得知,目前传统毒品(如鸦片等)已经不太常见;相反,一些新型毒品(如冰毒等)在市场上泛滥。警官向我们解释说,其实身体上的瘾可以得到有效戒除,但是心瘾很难戒除;另一方面,吸毒人员交往的圈子大多也是吸毒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下,复吸可能性也很高,这也为禁毒工作施加了压力。目前吸毒人群的年龄从十几岁到六七十岁不等,而且年轻化趋势越来越强。受好奇心的驱使以及家庭情况差和个人压力大等原因,35岁以下的青少年越来越多的接触毒品,最小的才十几岁。越小的孩子越容易被毒品侵蚀,身体危害性也越大……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提醒着我们,禁毒工作时刻不能停歇,并要不断根据现实情况变化而对症下药。
在宣传方面,总的来说有效措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⑴加大力度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比如广播、电视等,宣传材料可以图文并茂,不要单一的用文字表达;⑵扩宽宣传面,宣传对象不仅是老人和儿童,还要加强对中青年人的宣传;⑶加强宣传队伍的建设,比如让“五老”、教师、学生等加入宣传队伍,争取让人人成为宣传员;⑷多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坚持惩罚与奖励并举,促进禁毒工作有效地开展。警官强调,提升禁毒宣传效果应从三方面着手:一要找准切入点;二要增强针对性;三要扩大宣传面。
通过此次禁毒宣传活动的开展,我们大学生受益匪浅,不仅锻炼了自己,增强了自己的识毒、防毒、拒毒意识,而且能将禁毒知识加以宣传,讲给了多人听,让更多的人了解毒品方面的知识,为禁毒防艾贡献我们的青春力量!
下午两点,队员们到达位于青岛市市北区的青岛市禁毒支队,在法学院团委书记、指导老师孟庆凌的带领下和禁毒支队领导的接待下开始实践活动,日程安排包括两项活动:第一,参观禁毒宣传展厅;第二,交流座谈会。
第一,参观禁毒宣传展厅:从展厅中队员们看到了各式主要毒品的实物,如海洛因,冰毒,K粉等,这些实物都是禁毒民警们在打击毒品犯罪中缴获的,另一个展柜展示了禁毒民警缴获的吸毒人员吸食毒品的工具和他们非法持有的砍刀,霰弹枪,手枪等武器,这生动的体现了禁毒民警们打击毒品犯罪时面临的巨大人身危险,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刀剑上的舞者,也正是禁毒民警的努力才破获了“5.22”特大跨省制贩毒品案、“1.12”特大制贩毒品案、“4.01”特大跨省贩毒案、“11.10”特大跨省贩毒案等一大批案件,有效的打击了毒品犯罪。
第二,进行座谈会:禁毒支队三位领导介绍了青岛市在禁毒人民战争中取得的成绩,并系统的回答了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队员们了解到许多第一手资料,例如:1、成瘾性最大的为海洛因,通常说吸毒一毫克,戒毒一辈子,个人对毒品成瘾性大小因个人体质不一而不同。2、新型毒品泛滥,传统毒品仍然是在制贩毒中占主要地位,这一问题对青少年在娱乐场所的自我保护要求更高。3.孟老师从大学生这个群体出发,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大学生沾染毒品情况是否严重的问题,支队领导对此做了系统的回答。4.当前本市主要是采取“源头预防,中间控制,末端打击”的方针,重视禁毒宣传教育,尤其重视学校的相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