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市民观看禁毒资料
毒品预防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主阵地是学校。”日前召开的2017年海南省学校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现场会上,与会专家不断重申这一论点。
之所以不断重申,是因为他们遇到了同样困扰:有些家长、学生,甚至教师、校长对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不太理解、不够支持,认为校园与社会之间的那堵围墙,为学生隔开了一片净土。
事实果真如此吗?国家禁毒委发布的《2016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不满18岁的吸毒人员有2.2万名,占总数的0.9%;18岁到35岁的吸毒人员有146.4万名,占总数的58.4%。
我们该做什么来阻止这组数据继续增长?
毒品扮奶茶混入校园
从事禁毒工作近20年,三亚市公安局禁毒支队预防教育大队大队长刘昕丽见过不少在校学生因为染毒锒铛入狱、家庭离散的沉重案例。最令她痛心的是,随着通讯、物流的发达,学校已不是贩毒人员攻不破的堡垒,“曾有一名中学生因吸食毒品产生幻觉,将相依为命的奶奶砍杀至死。”
她发现,为了扩大“市场”,贩毒人员也在与时俱进,制造、贩卖的毒品很是“时髦”:相较传统毒品(鸦片、吗啡、海洛因等),新型毒品(冰毒、摇头丸、K粉等)因为造型独特、颜色艳丽、形态多样,对好奇心旺盛、警惕性不强的青少年更具吸引力。在某校进行禁毒教育时,学生们看到毒品竟以某品牌奶茶的形象悄悄流入校园时均大吃一惊。
贩毒人员会对学生“软硬皆施”:碰上容易疲惫、注意力无法集中的学生,贩毒人员会鼓吹毒品的兴奋作用;遇到痛经或罹患大病的学生,贩毒人员会推荐毒品的麻痹作用。有的贩毒人员甚至与所谓的“校霸”勾结,胁迫或使用少量毒品控制弱小学生,参与到运输和贩卖毒品的活动中来……
《禁毒三字经》让学生知道“怕”
我省教育系统早已意识到毒品对于青少年的危害性,在国家禁毒委、教育部的坚强领导和海南省禁毒三年大会战的火热氛围下,我省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6·27”工程也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全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在2016年秋季开学前已将毒品预防教育纳入常规课程。省禁毒办、省教育厅还联合部署开展“五个一”活动,即上好一堂禁毒教育课、召开一次禁毒主题班会、举办一次禁毒演讲比赛、参观一次禁毒教育基地和开展一次禁毒征文比赛。去年,全省开展“五个一”活动共1000余场次。
各地各校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了丰富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万宁市建设校园禁毒教育展览室16间;海口市第一职业中学等学校组织学生到省禁毒教育展览馆参观学习;海南政法职业学院也组织新生走进琼山强制隔离戒毒所,零距离接受禁毒教育。
文昌市田家炳中学副校长吴清奋说,学校的文娱队把禁毒节目带到多个乡镇表演。这些节目里,有师生合作编写的《禁毒三字经》;有缉毒警察和贩毒人员斗智斗勇的惊险场面;有本分经商的夫妻误入歧途滑向毒瘾深渊的写实小品……“孩子们都说,准备节目时学到了很多禁毒知识和可怕案例,更想帮助更多同学、乡亲从思想上杜绝毒魔入侵!”
形式多样讲好“禁毒课”
座谈会上,与会专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文昌市教育局代表希望,把禁毒知识纳入考试范围,督促学生认真学习;海口市教育局代表建议,与禁毒部门紧密配合,把最新发现的毒品形式向学生展示,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到法庭、禁毒所等地实地接受更直观的教育。
海南省高校禁毒联盟主席、全国青少年禁毒培训师汪腾则提出,学校应该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开展不同模式的禁毒教育。比如,在以启蒙教育为主的小学阶段,应通过禁毒游戏让他们产生兴趣、参与其中;在以认知教育为主的中学(中专)阶段,应该通过视觉、听觉来让他们产生“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的心声共鸣;在以实践教育为主的大学阶段,应该带领他们走进社区、企业开展禁毒宣传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能够向大众普及禁毒知识,一方面能够获得社会实践学分,一方面还能加深自己对禁毒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他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能够支持成立海南省校园毒品预防教育社会团体,聘请专业禁毒人员帮助学校规范禁毒宣传教育以及统一规范建设校园禁毒教育园地,让更多的青少年学生能够不出校门就能接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