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是第29个“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性传播是我国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占90%以上;而婴儿和儿童艾滋病感染约有90%是通过母婴传播获得的,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报告300多例两岁以下的新发母婴传播感染病例。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表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婴儿也在日益增多,迄今为止,艾滋病流行已使全球将近500万儿童丧失了生命,还有200万儿童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唯一途径,如果已经感染艾滋病的妇女怀孕了,那么她所生的孩子将有30%的几率是艾滋病感染者。到2015年年底,中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婴儿抗艾滋病病毒药物应用比例将达到90%以上,接受综合干预服务后的孕产妇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将降至10%以下。中国成人(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处于发展中国家前列,儿童抗病毒治疗总病死率接近发达国家。
全国艾滋病形势呈现三大特点,青少年感染数逐年上升,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唯一途径。
据卫生部门提供的信息介绍,母婴传播是15岁以下儿童感染艾滋病的唯一途径。母婴传播指患有艾滋病的孕妇,可以将艾滋病病毒通过胎盘的血液循环,传播到胎儿体内;或是在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已被污染的阴道时被感染;或是在出生后,通过患病母亲的乳汁或与母亲密切接触而感染。因此,感染了艾滋病的妇女一旦怀孕,将给她的孩子构成灾难性的威胁。有研究表明,如果已经感染艾滋病的妇女怀孕了,那么她所生的孩子将有30%的几率是艾滋病感染者。
两大措施可减少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医学可将艾滋病母婴传播几率降至5%。,目前主要通过两种措施来减少婴儿感染艾滋病病毒。
一是保护育龄期女性,使她们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提供计划生育服务,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确保女性意愿性生育。
二是对于想要怀孕的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可选择给予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治疗以及婴儿替代喂养的方法,这些策略可使母婴传播的风险降低。目前,通过有效的医学手段可以将艾滋病的母婴传播几率降低至5%左右。
艾滋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三大途径或导致感染
艾滋病不会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而是通过一些特定的行为传播,因此,艾滋病是一种“行为性疾病”。三大途径容易感染艾滋病。
一是与多个人发生性行为,且大部分时候没有使用安全套。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性伴侣越多,感染艾滋病的危险越高。减少性伴侣数、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通过性传播的主要措施。
二是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进行静脉吸毒。共用注射器吸毒是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的主要途径。拒绝毒品、使用清洁针具。
三是已经感染艾滋病的妇女生育子女。感染艾滋病的妇女如果想要孩子,一定要寻求妇幼医生的帮助,以减少孩子感染艾滋病的风险。
日常生活接触,例如与感染者握手、拥抱、共用电话、共用马桶卫生间、共用游泳池、同桌吃饭等,都不会感染艾滋病。
全社会都来关注,让每个艾滋病人家庭完美无缺
艾滋病的母婴传播主要发生在哪些阶段;
主要发生在妊娠、分娩和哺乳三个阶段,即宫内传播、产程传播和产后传播。90%的儿童感染艾滋病来源于母亲,因此母婴传播是儿童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在没有任何干预措施的情况下,母婴传播率为38%-52%。研究表明,有效的干预措施能使艾滋病母婴传播率降低到5%以下,在部分发达国家,艾滋病母婴传播率已降至2%以下。
艾滋病的母婴传播究竟如何预防;
在产前期内孕妇将病原体传给她的后代,称为垂直传播。此种传播是孕妇与胎儿两代之间的传播。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是相应的。从广义上说,垂直传播可包括下列几种方式:经胎盘传播: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使胎儿受感染,称为经胎盘传播。经胎盘传播的有风疹、乙型肝炎、腮腺炎、麻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及虫媒病毒感染、梅毒等病。如孕妇在怀孕早期患风疹往往使胎儿遭受危害,使胎儿发生畸形、先天性白内障。上行性传播:病原体经孕妇阴道通过子宫颈口到达绒毛膜或胎盘引起胎儿感染,称为上行性传播。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肺炎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分娩引起的传播:胎儿从无菌的羊膜腔穿出而暴露于母亲严重污染的产道内,胎儿的皮肤、呼吸道、肠道均存在受病原体感染的机会。如孕妇产道存在淋球菌、结膜炎包涵体及疱疹病毒等疾病的病原体时,则有可能导致相应的感染。首先是保护育龄期女性,使她们免受艾滋病病毒的感染,提供计划生育服务,采取终止妊娠的措施(在法律允许的国家和地区),确保女性意愿性生育。
其次,对于想要怀孕的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女性,现在可选择给予抗逆转录病毒的药物治疗以及婴儿替代喂养的方法,这些策略可使母婴传播的风险降低10%。
艾滋病感染的孕产妇能否母乳喂养;
婴儿喂养有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喂奶粉)和混合喂养(母乳喂养+其他液体或固体食物)三种方式。其中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均可造成艾滋病的母婴传播,特别是混合喂养发生母婴传播的概率更高。如果因为特殊原因一定要选择母乳喂养,应坚持纯母乳喂养,即只用母乳喂养,不给婴儿吃其他任何液体或固体食物(包括不喝水)。在纯母乳喂养期间,母亲和儿童应继续使用抗病毒药物,减少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机会。如果母亲出现乳头皲裂、乳腺炎和乳腺脓肿,应积极治疗,并避免乳腺感染期间进行母乳喂养,及早转为人工喂养。纯母乳喂养最好不超过6个月,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转变为人工喂养。在喂养方式转变时,一定避免混合喂养。
适龄孕妇积极参预预防
(1)如果想要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和有一个健康可爱的孩子,婚前体检应化验艾滋病病毒抗体,婚后双方都必须严格遵守性道德,互相绝对忠诚。
(2)已经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妇女要避免怀孕。
(3)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如果怀孕,应考虑作人工流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婴儿虽然不是百分之百都会受感染,然而受感染的孕妇其健康状况将因妊娠和分娩的沉重负担而恶化,并且产后也没有能力承担抚育的责任,况且还不能用母乳喂养婴儿。这些问题都决定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不应妊娠生育。(4)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生产的婴儿,不论其血液中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是否阳性,都不应由产妇本人哺乳。因为婴儿的艾滋病病毒抗体可以是通过胎盘进入婴儿血液的母亲的抗体,而并不表明婴儿已受感染。如果吸吮母乳,则有可能受乳汁感染。
母婴传播应早期干预
实施针对艾滋病的母婴传播的政策性干预,提供孕妇入院检查到检查关口前移到婚姻前艾滋病检测,大幅提高了母婴阻断的成功率。充分认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在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儿童保健、性病防治、开展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综合干预服务,早发现、早干预、早随访,使更多育龄妇女、孕产妇及其家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