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2016年年末,距首都师范大学红十字会初次提出艾培计划的构想并着手实施已经有将近一年的时间了。在这一年里,这项活动的实际成效是毋庸置疑的:在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下,房山区有数千名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同伴教育进校园的活动增强了对艾滋病的了解,不论老师或是学生都对此表现出了广泛的欢迎和好评。而这正是他们的本意:在中学内普及防艾知识,提高中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降低中学生感染艾滋病的人数。今天的成绩和所有人的努力都是分不开的。
开展艾培计划的最初构想源于一份资料,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5年12月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艾滋病疫情日益严峻,低龄化趋势日趋明显。据统计截至2015年11月底,全国15—19岁艾滋病新增病例达3000例以上,艾滋病日益向中学校园蔓延。因此,加强中学生艾滋病教育迫在眉睫。另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建立疫情通报制度进一步加强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要求规定:防艾教育“初中学段6课时,高中学段4课时。”然而当前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精力有限,在中学艾滋病教育方面投入师资严重不足。这样的现状引起了红会成员的关注,他们意识到,目前同伴教育开展范围仍然局限在高校之中,中学虽有涉及但远远不够所需,而首师红会在防艾方面恰好有较为丰富的经验和相关知识储备,因此他们萌生了将防艾知识带进中学校园的念头,期望以此来加强中学阶段的艾滋病教育,有效遏制艾滋病低龄化的趋势,并制定了更为具体的目标,即:促进中学生对于防治艾滋病知识的初步了解;为中学培养防艾师资队伍,促进中学防艾教育工作;增强高校红十字会防艾志愿者的业务实践能力,打造一支具有专业知识、专业素养的防艾队伍;传播“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会精神,增强志愿者和中学生对于红十字精神的理解与感悟。
考虑到师范类院校的特色,他们选择了在中学课堂上为学生宣传讲解相关的内容,于是他们向北京市红十字会等多家机构寻求支持,获得了物资及信息方面的支持。与此同时,防艾知识宣传的师资培训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第一批参与培训的是红会的干事,他们之前就有过类似的经历,因此成为了这一任务的承担者。在经过多次培训试讲,不断查漏补缺改进纠正后,第一批艾培志愿者(约50人)于今年四月初正式进入了课堂。
房山区的五所中学成为了同伴教育进中学的首批受益者,志愿者们利用课余时间和公休以两人为一组给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开展宣讲。在一个课时的时间里,他们尽其所能地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将自己所了解的关于艾滋病与性教育的知识分享给中学生们,成功唤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与志愿者们轻松交流并且频频互动。其中一名志愿者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我们在一所学校讲到安全套的使用时,有男生起哄说我们来得太迟了(指其中有人已经有过性经历),我既震惊又遗憾,但仍然庆幸有机会来帮助他们,及时向他们普及了正确的知识和观念。”活动结束后,有老师同志愿者进行了交谈,纷纷表示了肯定和支持,一些老师平时难于诉诸于口的内容借此途径传达给了学生,对他们帮助极大。
本次活动直接受益人数约四百人,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未参与这次活动的其他学校也表示希望能够和首师红会合作引进艾培计划的项目。首次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红会的成员们,于是在下一次时他们扩大了志愿者的招募范围,校内许多有兴趣的同学都成为了其中一员,培训的内容也丰富起来,既有知识的讲授,也有经验的分享,在应对各种情况时有了更加充分的准备。第二次的进校园活动以讲座形式开展,共有总计六十余名志愿者进入房山区的七所中学给一千五百余名学生宣传,房山区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播报,艾培的活动赢得了官方的肯定与支持。
进入下半年后,艾培计划的规模进一步扩大,红会新进的人员为师资力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九月至十二月的三个月间,多达二百名志愿者在房山区进入共计二十余所中学,仅直接受益者就约有两千余人。
在防艾教育领域方面艾培计划已得到普遍的认同,相关党政部门,公益机构都提供了大力支持,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和北京市红十字会的支持下,2016年5月成功获批“中国红十字会青少年社会实践项目”;同时,该项目也成功获批“北京市小微项目支持计划,入围“海淀区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初赛;在房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支持下,该项目获得相应的行政拨款,并得到更多的保障;
虽然艾培计划已经小有所成,但是要做的还有许多,没有任何事能够一蹴而就,发起者们仍然在为之努力付出,相信在他们的推动下,防艾事业必能更上一层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