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珍(化名),44岁,福州市仓山区人,2003年注册成为志愿者,成为我省第一位注册成为志愿者的戒毒者。
找到曾珍时,她正在自家的摊位上忙着帮一位顾客试大衣,转前转后看,笑容满面。摊子一半卖服装,一半卖春联、红灯笼,洋溢着一股喜气洋洋的气氛。
趁曾珍暂时腾出手,记者与她聊起来。曾珍说,她曾有个幸福的家,老公家境富裕,自己生了个胖小子,全家人宠着她。1992年她第一次吸毒,当时不过想闹着玩,谁想很快弄得家破人亡—吸掉几十万元家产,连累丈夫染上毒瘾并因注射过量海洛因去世。她曾三次被送进戒毒所、两次被送进女子劳教所强制戒毒,几乎对生活绝望了。在民警的耐心帮教下,她认识到吸毒是违法行为,自己还年轻,不彻底戒毒不但会毁了自己一生,还会毁了妈妈和孩子。有一次,她的妈妈刚做完胃穿孔手术,就坚持到劳教所探视她,看到妈妈苍老的脸,她痛彻心扉,下决心一定要戒毒。
解除强制戒毒后,曾珍回家继续接受社区戒毒和康复。她说,社区戒毒和康复工作站对她很好,社工经常去看她,陪她聊天,帮她找工作,她有心里话也愿意跟社工说。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她注册成为志愿者,积极从事戒毒公益宣传,到学校、劳教所等处现身说法,告诫大家千万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曾珍有个要好的朋友谷达(化名),解除强制戒毒后一直躲着社工,并且时有“偷嘴”。曾珍以自身经历,三番五次向其说明参加社区戒毒的好处,打消了对方的顾虑。当谷达心情烦躁时,她常将谷达带到下渡街道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一起和社工聊天排解。在她和工作站的努力下,谷达和社区正式签署了戒毒协议,生活渐渐回到了正轨。
这些年来,曾珍自食其力,通过打工、摆摊等谋生。2013年底,有位在农贸市场做批发服装生意的热心邻居,看她不容易,就让她先把衣服拿去卖,卖出去了再收她的货款。于是,曾珍和谷达一起在自家附近摆摊卖衣服,虽然辛苦,但她心满意足:“为了多赚一点钱,我每天很早起床摆摊,晚上一直忙到九点半收摊。一天忙到晚,全身都是汗,累是累,但靠自己双手赚钱,我感到很充实。”她还说:“我毒瘾这么深都能戒掉,能自己养活自己,我在这里摆摊,对那些吸毒者来说,就是对他们戒毒的鼓励。”社工郑礼众大姐对记者说,有一次,她试探着问曾珍:“要不,把你每天服用美沙酮的钱免了?”曾珍坚决拒绝:“不要。我就是要让大家看看,我能够靠自己的双手生活。”
曾珍还收养了6只流浪狗。她说狗也是生命,也要有人爱护。不摆摊的时候,曾珍就在家里照看它们,与它们一起玩耍,她非常喜欢这些小家伙。
让曾珍感到欣慰的是,妈妈现在的身体还不错;儿子今年25岁了,高中毕业后在一家银行做押钞员。“孩子很懂事。我经常跟他说,只要他不要像我过去那样走歪路,能自己养活自己,平平安安的,我就很满足了。”曾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