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受国内外形势影响,毒品问题呈蔓延之势,吸毒人员持续增长。江西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禁种、禁制、禁贩、禁吸并举”的禁毒工作方针,2015年在侦破大案、起诉效能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缉毒执法考评迈入全国前十。
“毒品问题严重危害吸毒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且容易诱发各种违法犯罪。”江西省副省长、禁毒委主任、公安厅厅长郑为文在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毒品治理要立足当前,突出重点,不断创新禁毒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治理体系,坚决遏制毒品问题发展蔓延,下定决心打赢禁毒人民战争。
据统计,该省去年主侦破获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39起,是历年总和的2.6倍,破获毒品刑事案件3431起,缴获毒品4262公斤,刑事处罚毒品犯罪人员2892名,新收强戒人员3437人,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确保全省毒情形势持续平稳。
部门协作
快侦快诉快判
去年下半年,九江县一名吸贩毒人员王某引起当地警方注意,历经数月侦查深挖,警方发现王某的上线是一个以“刘姐”为首的贩毒团伙。
11月8日,该县公安局与九江市公安局协作,抽调60余名民警兵分三路,拉开一场撕毒网、抓毒枭的战役,一举将正在交易的“刘姐”和两名嫌疑人抓获,当场缴获K粉35公斤、冰毒6公斤、毒资50余万元,摧毁了一个特大贩毒团伙。
“构建全警协作、技术协作、区域协作的破案新机制,使打击毒品犯罪事半功倍。”九江市副市长、禁毒委主任、公安局局长张荣先告诉记者,为提高涉毒案件办理的质量和效率,保持对涉毒案件的快侦、快诉、快判,该市通过协调公检法部门,对涉毒案件办理审结做到了迅速高效,有力保证了重拳打击毒品犯罪的效果。
据悉,2015年该市涉毒犯罪嫌疑人从采取刑事强制措施,到一审判决平均用时102天。
逢嫌必检
多手段管控
上饶市地处四省交界,不仅是毒品犯罪受害地,更是毒品从滇、粤进入江浙沪的途经地,毒品过境与消费并存。
去年6月12日,上饶市凭借警情录入的线索,成功摧毁了一个隐匿在赣浙交界山区的制毒前体工厂,打掉两个制毒窝点,共缴获毒品1610公斤、各类制毒物品22吨及一大批制毒设备,创全国禁毒史之最。
据了解,该市强调“逢嫌必检”“酒毒同检”,坚持“办案先查毒、发现必录入”,对所有违法犯罪嫌疑人推行吸毒检测全覆盖。做到严守“两个一律”,对无吸毒检测报告的案件,法制部门一律不审核,监管部门一律不收押;对社会面吸毒人员分级分类管控,实现了吸毒人员肇事祸案件零发生。
“打防一体,催生大效应。”上饶市副市长、禁毒委主任、公安局局长邱木兴介绍,该市通过建立缉毒合成战机制,对所有违法犯罪嫌疑人推行吸毒检测全覆盖,去年破获7起公安部毒品目标案件和8起省厅毒品目标案件,缴获毒品同比增长48倍。
切断流通
建立固定查缉站
为构建立体化毒品堵截体系,江西省在南昌、九江、鹰潭、赣州邮政速递及物流中心建立4个固定毒品查缉站,强化查缉业务培训和监督,切断毒品寄递流通渠道,并对重点可疑场所、车辆、人员进行流动查缉工作,最大限度从源头发现涉毒违法犯罪,切断毒品流通渠道。
“禁毒工作注重源头治理,全面加强宣传教育,这是解决毒品问题的治本之策。”江西省禁毒委副主任、禁毒办主任、公安厅副厅长叶国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江西各地毒品宣教形式多样,载体繁多,在做好“6·26”国际禁毒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集中宣传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宣传形式,积极推动全社会广泛参与禁毒工作。
据介绍,江西省禁毒宣传教育注重把毒品教育纳入平安城市、文明城市创建内容,列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团校教育培训计划,并充分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开展“失足、失亲、失学、失业、失管”等重点群体的毒品预防教育。
纳入考核
引导禁毒社会化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南昌县在全省率先探索成立了专业禁毒社工组织——共创服务社,下设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18个,组建了50人组成的社工队伍,发动群众紧盯吸毒人员这个主体,共同消化涉毒人员存量,控制增量。
禁毒工作是个社会系统工程,仅靠专门力量难以承担起日益繁重的禁毒任务。对此,叶国兵表示,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积极引导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参与禁毒工作,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禁毒公益事业,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群防群治组织的基础性作用,鼓励和发动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努力营造禁毒工作社会化格局。
据悉,2015年江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禁毒工作的意见》,建立了禁毒工作考评和责任追究制度,把禁毒工作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综治工作考评内容,以此推动禁毒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扎实推进的局面。
截至目前,全省各市、县(区)均成立了禁毒委及禁毒办,共设立禁毒专业机构95个。特别是14个重点整治县(市、区),全部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禁毒委主任,切实加强人财物保障,禁毒工作由后进转变为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