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警方烧毁缉查缴获的毒品。

一位曾经的吸毒人员特意创作了歌曲《边防情》献给民警。
云南省毗邻世界主要毒源地“金三角”,是全国禁毒防艾的最前沿和主战场,在全国禁毒防艾工作格局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特殊的地理区位决定了禁毒防艾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禁毒防艾工作置于突出位置,重点推进。2005至2010年,根据中央部署,云南省连续开展了两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为巩固和扩大禁毒防艾成果,2011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与“十二五”规划同步、继续开展为期5年的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的重大部署。举全省之力,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全省各族人民打响了第三轮禁毒防艾人民战争。
5年来,面对毒品问题快速发展蔓延的严峻挑战,全省各地、各部门始终坚持把禁毒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动员一切社会力量,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尽最大努力禁绝毒品、造福人民,兑现着“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的庄严承诺;全省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防治工作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曾经的艾滋病重灾区已转变成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实现了“两降一升”的总体目标。
向毒品说不
回眸为期5年的第三轮禁毒人民战争,公安、边防、铁路、机场、海关缉私等禁毒执法部门积极应对,坚决堵住毒品流通,挽救了一批吸毒人员,营造了良好的禁毒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取得了积极成效。
打击整治,堵源截流,织就一张禁毒密网
贩毒案件高发多发,藏毒手段花样翻新,这是云南毒情的显著特点,也给禁毒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挑战,各级禁毒执法部门坚持把加强禁毒堵源截流,打击毒品犯罪,最大限度遏制毒品入境内流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全警联动缉毒、形成打击合力,坚持情报导侦、强化专案侦查,层层设防布控、严密查缉体系,加强协作配合、延伸内外打击,针对突出问题、及时整治管控。
公安、边防、铁路、机场、海关缉私等禁毒执法部门始终保持对毒品、制毒物品犯罪的强劲攻势,织牢了切断毒品流入流通的大网。在不断强化经常性的公开查缉和专案侦查的同时,不间断地组织开展了“肃毒害、创平安”“秋冬禁毒大会战”“禁毒大会战”“5·14”堵源截流、“边境狩猎”“打击零星贩毒”等专项行动,始终保持对毒品、制毒物品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有效遏制了境外毒品渗透内流和制毒物品走私出境。
5年来,全省共查破毒品违法犯罪案件9.5万起,抓获毒品违法犯罪嫌疑人10.2万人,缴获毒品94.7吨及大量制毒剂,缴毒连创历史新高。其中,缴获海洛因、冰毒片剂分别占全国总数的80%、90%左右。各级检察院、各级法院批准逮捕和判处了一大批毒品罪犯。
同时,云南省不断强化境外除源,积极推进与缅、老、越边境禁毒合作机制建设。5年来,在三国边境组建6个边境禁毒联络官办公室,与三国边境禁毒部门开展多次会谈会晤、联合执法,积极投入“中老缅泰”湄公河以及双边联合执法行动,参与侦办湄公河“10·5”专案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重大案件。建立了12个省级境外替代示范项目,新增投资5.89亿元,完成境外罂粟替代种植101.2万亩,替代发展更加规范。
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下,云南的禁毒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得到了国家层面的充分肯定。在每年的全国缉毒执法考核中,云南省均名列前茅。2015年,在国家禁毒委首次开展的禁毒工作综合考评中,云南省获得了全国第一的骄人成绩。
禁吸戒毒,戒治帮扶,挽救一批吸毒人员
戒毒,是缩小毒品消费群体,减少毒品市场需求的关键手段,也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营造无毒健康的家庭社会环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
为此,全省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吸毒人员清理排查,加强收戒管控,将吸毒人员依法分别纳入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强制隔离戒毒、社区康复、药物维持治疗等环节,不断提高救治服务和动态管控水平。
5年来,全省收戒吸毒人员22.9万人次,吸毒人员管控率达90%,吸毒人员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6.3个百分点。
为实现戒毒工作和戒毒场所广泛覆盖,云南省先后在129个县(市、区)的城市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共成立社区戒毒办公室1186个,村(居)委会成立社区戒毒工作小组4549个,参与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的人员达4.9万人。
在戒毒工作中,各地不断探索新方法、新途径,“三期九项一延伸”戒毒模式就是其中之一。
从2013年开始,云南省司法行政戒毒系统试点开展了“三期九项一延伸”戒毒模式,并于2014年全面推行。具体做法是:在生理脱毒期进行医疗关怀、生活关怀和身心关怀;在康复治疗期强化身心康复、认知矫正和技能培训;在回归巩固期巩固戒毒能力、适应社会能力和修复家庭关系的能力;并建立后续照管工作站,对戒毒期满人员进行延伸管理。这一模式让戒毒人员充分感受温暖,提高了戒断率。
戒毒所内的科学戒治是强戒人员出所后正常工作生活和保持操守的基础,而戒毒人员复吸率居高不下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复吸的原因多种多样,而生活上缺少衣食住行等物质上的保障,精神上缺少关爱,制度上缺少服务管理是降低他们拒毒能力的重要原因。
为此,云南戒毒工作不断向社会延伸服务。大理州强制隔离戒毒所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在巍山县大仓镇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吸毒人员后续照管工作站,与巍山县大仓镇人民政府签订解除强戒人员后续照管协议书,协同大仓镇政府、公安、司法行政、民政、卫生、村委会、家属对大仓镇解除强戒人员进行全程跟踪问效及调查,并与有关企业签订了用工协议,积极安排解除强戒人员就业,将强制隔离戒毒工作真正延伸到社会面。
在其他地方,开远“雨露社区”、昆明“和谐家园”等一大批戒毒康复场所相继建成,有效提高了解除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戒断巩固率。同时,全省开设药物维持治疗门诊60个、拓展服药点103个,安置8.5万名戒毒康复人员就业。累计建成“无毒县”27个、“创建无毒乡镇先进县”45个、“无毒社区”754个,营造了防毒禁毒戒毒的浓厚氛围。
强化预防教育,提升禁毒意识,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
禁毒工作,预防为先。经过几轮禁毒人民战争的实践,各级各部门形成了这样的共识:禁毒的关键在于减少需求、减少需求的关键在于预防教育。
于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禁毒宣传教育在云岭大地竞相展开。
在城市,禁毒防艾宣传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党校、进驾校、进活动场所,禁毒知识讲座、竞赛、演出层出不穷,“全民禁毒宣传月”和“春运禁毒流动课堂”等活动让毒品危害深入人心;
在农村,禁毒宣传走到村村寨寨,走进农户家中,禁毒微电影进农村、大喇叭小广播等形式帮助农村群众提高了防毒意识;
在边关,禁毒宣传“流动课堂”、志愿者禁毒宣传边境行等活动相继展开,毒品知识被广泛传播到八千里边防沿线的大小村寨、边防哨所。
而在学校,一场声势浩大的毒品宣传教育也正在进行。
近年,为全面加强青少年这个庞大而染毒高危群体毒品预防教育工作,从源头上防范吸毒人群滋生蔓延,全省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阵地,推动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工作常态化实施”的新路,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毒品预防教育社会化体系,全面提升毒品预防教育工作。
曲靖市作为全国“不让毒品进校园”项目的试点之一,全市学校实现了学生接受禁毒知识教育、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活动、在校学生无涉毒行为、家长禁毒知晓率“四个百分百”的目标,其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目前,全省30945所学校实现了毒品预防宣传教育全覆盖。
通过不懈努力,云南省已把重视毒品预防教育从口号变为共识,并在禁毒实践中加以贯彻落实,使禁毒工作由过去的被动防御转变为主动出击,由公安机关孤军作战转变为全民参与,由封闭式宣传教育转变为开放式宣传教育。
5年来,全省年均受禁毒教育人数达4300多万人次,在校学生毒品预防知晓率保持100%,娱乐场所从业人员毒品预防知晓率达95%以上;根据群众举报线索查破毒案8600余起、缴毒10.8吨,占缴获总数的11.4%。通过几年的坚持和努力,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新吸毒人员增长的势头,全省在册吸毒人数排名从原来的全国第一降至第六名。
向毒品说不,打一场禁毒人民战争,云南的行动坚实有力。

昆明市红十字会宣传员在活动现场开展防艾主题宣传。

云南省积极组织开展世界艾滋病宣传日活动。
向“艾滋”宣战
2011年,云南省吹响了开展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的号角。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支持下,创新管理方式提高防治成效,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建设,再次向艾滋病发起宣战。
5年来,全省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艾滋病防治工作由攻坚战转入持久战,曾经的艾滋病重灾区已转变成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艾滋病防治工作实现了“两降一升”的总体目标。
有效遏制感染人数上升趋势
“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成效显著,比第一轮战争减少了6000多位感染者,比第二轮战争减少了8000多位感染者。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艾滋病感染人数上升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实现了从全国艾滋病疫情重灾区到综合防治示范区的转变,得到国家和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省防治艾滋病局负责人表示。
5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各级、各部门认真组织实施《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二五”行动计划》和《云南省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11-2015年)》,坚持执行 “五扩大、六加强”防治策略,深入落实各项防治措施,艾滋病宣传教育、监测检测、行为干预、临床治疗和关怀救助覆盖面不断扩大,感染者管理能力和医疗救治水平显著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工作机制、提高了保障能力、优化了防治策略。
数据显示:通过实施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云南省艾滋病疫情得到有效遏制。2015年与2010年相比,静脉注射吸毒人群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率从2.26%下降至0.97%,暗娼人群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率从0.45%下降至0.06%;艾滋病病毒抗体阳性产妇所生婴儿的艾滋病病毒感染率从6.49%下降至3.13%;治疗病人的病死率从3.56%下降至1.97%;检测阳性率从0.36%下降到0.12%,报告的感染者占全国的比例从15.7%下降到10%。截至2015年底,全省累计报告现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为8.65万人。
同时,艾滋病疫情高度流行区德宏州疫情出现“拐点”,在检测人数增加的基础上,每年新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2005年的1979例下降到2015年的321例。
“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在提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谈‘艾’色变,已成为昨天的历史,共同面对,共担责任勇于迎战的良好氛围正在形成。” 省防治艾滋病局负责人说。
创新管理方式提高防治成效
一盒小小的试剂,通过唾液检测的方式在20分钟内即可完成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1/2)检测,不仅准确率高达95%以上,还可在规定时间内凭购买凭证获得试剂50%(检测结果为阴性)或全额退款(检测结果为阳性)。
“相较于传统的抽血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唾液检测的方便,快速,隐私度高优点明显且检测结果只有受检者自己知道。”省防治艾滋病局工作人员说,该检测试剂已于去年12月1日正式在昆明、楚雄、大理、红河、临沧、玉溪6个州(市)10个县(区)40家药店出售,人们可以直接到药店自行购买检测。
方便居民自行检测,探索药店销售艾滋病唾液快速检测试剂的尝试,是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中创新管理提高防治成效的亮点措施之一。
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中,全省上下大胆探索,勇于开拓,积极创新艾滋病防治经验与模式;建立了行政管理部门与专业机构多部门的季度联席会议制度;开展了抗病毒治疗“一站式”服务;建立了省级行政主管部门、专家与重点地区对口联系帮扶制度;不断开发行政资源,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关怀救助的范围与能力得到扩大和提高;积极探索监管场所艾滋病防治机制,监管场所病源管理和服务逐步规范;大力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工作能力不断提高;及时总结、推广和转化创新项目防治策略与经验,不断突破防治工作重点难点;形成国际合作项目与常规工作互补互促的良好局面;是国际交流与跨境合作向更广和更深层次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妇幼保健院自2013年4月在全国率先利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阶梯式卫生服务覆盖分析模型,结合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工作实际情况,开展了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障碍分析工作。“分析工作从供方、需方、服务质量三个方面的不同角度对云南省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利用障碍进行了分析,有效扩大了服务覆盖面,提高了工作质量,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率。”该院负责人说,通过开展障碍分析,截至2015年底,云南省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从实施母婴阻断前的34.8%降至3.1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服务处于全国领先。
此外,早在2012年,本着“引方向,解难题,购服务,促规范,出政策”的原则,云南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防治艾滋病服务;在全国率先对阳性暗娼、男同及单阳家庭共15203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开展扩大抗病毒治疗,降低其传染源的作用,同时也降低了艾滋病死亡的发生率;在全国率先规范和加强医务人员主动提供艾滋病咨询检测服务。
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体系建设
从“重灾区”向“综合防治示范区”的转变,来自于第三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中云南省不断完善艾滋病防治政策及保障体系,期间出台实施了包括“十二五”规划、制度保障、宣传教育、行为干预、感染者管理、临床治疗、关怀救助等不断扩大。
5年来,云南省新增艾滋病确诊实验室57个、筛查实验室179个、检测点2371个、CD4实验室84个,检测人数994.4万人次;推广使用安全套27813万只,开设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68个,拓展服药店103个;开展婚前保健人群艾滋病咨询检测299.44万人次、孕产妇检测378.51万人次,母婴传播阻断覆盖率达100%;抗病毒定点治疗医院由2010年的161个增加到232个。在关怀救助方面,自2012年将机会性感染纳入新农合重大疾病补偿至今年9月,云南省共对2763例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者给予新农合补偿1215.83万元,同时所有的艾滋病致孤儿童都享受了免费上学和低保。
“组织实施第四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力争到2020年底实现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出的‘三个90%’和全省新发感染率整体下降。”云南省明确了未来5年艾滋病防控目标,当前,云南省正处于从防艾攻坚战过渡到持久战的关键时期,接下来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应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流行特点、能有效防治艾滋病的工作模式;加大重点干预力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加强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达到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扩散的目的;严厉打击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从源头上严控经性途径的传播;完善救助关怀机制。
这也是全力以赴的5年——目前,云南省从地方政府到医疗机构;从城市社区到乡镇农舍;从建筑工地到厂矿、校园……到处都有宣传防治艾滋病知识的身影,到处都有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伸出的援手;到处都有为检测和攻克艾滋病病毒对人类的侵害而奋战的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