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少年涉毒情况非常严峻!根据《中国禁毒报告》的权威数据,1991年,我国登记在册的吸毒人数仅为14.8万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数字变成了258万人,20多年里翻了十多倍。而在近年来登记在册的吸毒人群中,35以下青少年的比例基本超过50%,公安部禁毒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4月底,这一比例已高达75%。
当下,青少年涉毒存在五个明显特征:
第一,吸毒人群低龄化。目前发现的年龄最小的吸毒者竟然只有8岁。
第二,吸毒人群普遍化。毒品现在已经不再是个别社会边缘群体才沾染的了,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外表光鲜的都市白领,都已经成为涉毒重点人群。
第三,毒品类型多样化。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吸毒者,在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毒品。
第四,吸毒场所隐蔽化。涉毒场地从酒吧、KTV等公共娱乐场所转到私人住所,歌手李代沫吸毒就是在他租住的房屋中被抓获的。
第五,聚众群体吸毒的青少年越来越多。2009年发生在湖南长沙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致死案中,吸食者因为产生幻觉而相继坠楼,造成4人死亡,2人受伤,死者平均年龄不到28岁,最小的仅有19岁。而发生在四川宜宾的一起青少年聚众吸毒案件中,参加吸毒的6名20岁左右的青年全部死亡!
近年来,在“嗑药”、“嗨吧”、“溜冰”、“打K”等时髦称谓的伪装下,在“偶尔玩一玩不会上瘾”的自欺心理作用下,合成毒品已经成为青少年涉毒的主要类型,滥用合成毒品的青少年人数不断增长。公安部门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这5年间,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滥用合成毒品人数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逐年上升,2007年这一比例仅为16.1%,2011年已经蹿升至32.7%。最高法院发布的数据也显示,近年来,传统毒品海洛因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甲基苯丙胺、氯胺酮等新型合成毒品在涉案毒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
毒品的分类标准有很多,一般而言,根据毒品流行的时间顺序,我们可以把毒品分为传统毒品与新型毒品两大类。通常意义上的传统毒品包括鸦片、杜冷丁、可卡因、海洛因、大麻等。而新型毒品(也可称为合成毒品——编者注)则包括冰毒、摇头丸、K粉、三唑伦(又称海乐神、酣乐欣,是常用的有效催眠药之一,也可用于焦虑及神经紧张等——编者注)等。
有些人认为,吸食摇头丸、K粉等新型合成毒品,没那么容易上瘾,偶尔吸吸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损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使人成瘾是毒品最本质的特征,包括精神上的依赖性和身体上的依赖性。吸食合成毒品后,身体短时内可能不会出现像吸食海洛因那样非常难受的症状,但是,吸食者的精神已经被控制。在毒品对人体的伤害中,最可怕的就是精神上的控制。比如说吸食冰毒一次,有可能会对吸食者的中枢神经系统造成非常严重、不可修复的伤害,而且会反复发作,直到摧残吸食者的大脑和精神系统。
相比鸦片、海洛因等主要取材于天然植物的传统麻醉毒品,合成毒品多以化学合成为主,会直接作用于人体中枢神经系统,兴奋、致幻或中枢抑制作用更强,也更易成瘾。在吸食合成毒品后,吸食者的认知和辨别能力会出现严重偏差,比如毒驾者,会对距离、速度产生严重误判。而冰毒会使吸食者产生幻觉,形成心理学上的迫害妄想症,总认为可能会遭受周围人的攻击,为此吸食者可能拿刀杀人。曾经发生在天津的一个案例中,吸食者因为吸食过量冰毒,精神高度亢奋,与同伴发生口角后,持刀向同伴连砍数十刀致其死亡,随后又在幻觉中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