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品侦查中“诱惑犯罪”可作为非法证据排除;“以贩养吸”的一般不判处死刑;“被告人不承认犯罪仅靠推定的,应属过失犯罪”……前日,第二届昆明刑事论坛暨昆明市律协刑委会年会在昆召开。论坛由云南凌云律师事务所等多家律师事务所协办,昆明数十家律师事务所的300多名律师参加大会,多位知名法官、检察官、律师、学者在会上针对毒品犯罪案件进行了发言和讨论。此外,论坛上公布了昆明市律协审议通过的两个操作《指引》,对于律师实务中的几个难点问题进行了规范。有的案件执行了,辩护人和家属都不知道,《指引》明确:判决书宣判后,必须送达辩护人。
出台文件
《昆明市律师办理刑事简易程序案件程序指引》
律师有权要求审判机关同步送达裁判文书
前日的会议上,公布了律协刚刚审议通过的《昆明市律师办理刑事简易程序案件程序指引》,该指引主要是针对律师在办理简易程序案件中,会见、阅卷、调查、及时被送达法律文书等权利容易被忽视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指引规定,由于简易程序的审理期限较短,为避免律师对诉讼程序的不可控而引发的执业风险,律师在接受委托时,应书面告知当事人案件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时可能存在的风险。如果是在起诉前接受委托的,应尽量在审查起诉阶段完成阅卷工作,提早为辩护工作做充分准备。律师在审判阶段接受委托的,应在接到开庭通知后24小时内阅卷。
指引还强调:“律师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有权要求审判机关向自己同步送达裁判文书。”
《关于办理不公开审理刑事案件业务操作指引》
不得发表对诉讼参与人的不客观言论
在热点刑事案件中,律师常常代当事人发声,容易成为舆论焦点。有时会因一些言论被推上风口浪尖,被指恶意炒作,甚至被指责挑起舆论、干扰审判。
《关于办理不公开审理刑事案件业务操作指引》规定,律师参与不公开审理刑事案件,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在执业过程中所知悉的应当保密的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相关信息;在对外披露不公开审理案件的辩护工作进展、辩护策略与思路、案件程序进展等信息中,不得涉及案件的事实与证据等具体情况。具体规定:“不得通过媒体、网络以及其他方式发表对诉讼参与人、司法工作人员不客观、不真实的言论。”
“有时候,不是我们要发布,是有关部门为给审判造势及其他原因,会在庭审前大肆公布案情,其中不乏当事人的隐私。这种情况在职务犯罪案件中多一些。”前日,有不少律师反映这个问题。针对此,《指引》也明确了律协对于司法机关的要求:“司法机关、其他单位或个人对不公开审理刑事案件,存在不当的泄露、披露、公布、传播案件或诉讼参与人的相关信息的,律师有权向司法监督部门申诉、控告,或通过其他合法途径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