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罂粟花结出了罪恶的果实——毒品,它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顽敌,是世界的瘟疫。新石器时代,亚洲西部就出现了野生罂粟,它的药用价值不久就被人类发现,毒品最初是以药物的身分进入人的视野里的,作为一种麻醉剂给人类减少了很多病痛,但人们慢慢发现吸食毒品可以使人产生快感,更会对它依赖成瘾,毒品就如打开的“潘多拉盒子”成为人类的梦魇。20世纪80年代后,毒品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泛滥,在我国绝迹几十年后,上世纪80年代又死灰复燃,并且有逐渐扩展之势,现已引起国家领导及全社会的高度重视。联合国于1987年6月12至26日在维也纳召开了138个国家代表参加的“麻醉品滥用和非法贩运问题部长级会议”,在此次会议提出了“爱生命、不吸毒”的口号,并将每年的6月26日定为“世界禁毒日”。
惊人的数字
从下列数字的变化可以看出在我国吸毒人数上升的速度。据报道1988年首次公布全国登记在册的吸毒者为5万人,1989年增至7万人,1991年上升到14.8万人,1992年为25万人,1994年为37万人,1995年为52万人,1997年为54万人,2002年达100万人,到2004年已达114万人,2013年达到240多万人,而实际吸毒人数估计是登记人数的数倍。
毒品的家族
从法律角度来讲,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毒品内涵的核心是产生依赖性。依赖性又包含两个方面:(1)生理性依赖又叫躯体性依赖,是毒品成瘾的病理生理学特征。主要表现在随时间的延长需要不断增加用药量才能达到原有的药效,一旦停药身体便会出现一系列的症状,即戒断综合征。(2)心理性依赖又称精神依赖。是指多次用药导致精神或心理上对药物的一种主观渴求或继续使用该药物的强烈愿望,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避免精神上的不适。
毒品的分类:按国际公约,毒品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麻醉药品。包括天然来源的鸦片以及其中所含有效成分,如吗啡、可待因;也包括人工合成或部分合成的化合物,如海洛因、杜冷丁、美沙酮、酚酞尼及二氢埃托啡等,还包括可卡因、古柯叶、大麻。
第二类:精神药品。包括镇静催眠类药和抗焦虑药,如巴比妥类;中枢兴奋剂,如苯丙胺、甲基苯丙胺等;致幻剂,如麦角酰二乙胺、北美仙人球碱等。
第三类:其他类药物。如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的一些新的被称为“策划药”的毒品,它们是受管制的衍生物,经过毒品制造者在化学结构上加以改造,成为毒性更强的毒品,如“迷魂药”、“摇头丸”等。
除此之外,能够产生依赖性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还有很多,在我国受国家管制的有200多种。
临床常见的毒品及特点:
⒈海洛因:俗称白石、白粉、红鸡,化学名叫二乙酰吗啡,是从鸦片中提取出来的白色粉状物质,也是鸦片类毒品中对人体危害最大的品种,根据纯度又将海洛因分为1~5号,号越大纯度越高。吸食者最初会头晕目眩、恶心或头痛、失眠、流泪、厌食,一旦成瘾极难戒治。当毒瘾发作时,全身寒战、涕泪交流、哈欠频频、骨节酸痛、大哭大叫,难受之状犹如万箭穿心,身体将要崩溃。
⒉冰毒:化学名是去氧麻黄碱或甲基安非他明,属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一种。它是无臭、带苦味的半透明晶体,因其形状像碎冰而得名。冰毒对人的中枢神经有极强的兴奋作用,能使吸食者产生精力无穷、不知疲倦的感觉,同时会减低其自我抑制能力,导致失去对危机的警觉性,也会令人产生极强的依赖性。吸食者常出现:情绪不稳、狂乱恐慌、容易激动、幻听幻视、精神抑郁,甚至自杀或暴力倾向。
⒊摇头丸:化学名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属安非他明类兴奋剂的一种,有很强的精神依赖性。食用后产生强烈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可表现为活动过度、情感冲动、性欲亢进、嗜舞、偏执、妄想、自我约束力下降及幻觉和暴力倾向。
⒋大麻:是当今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毒品,吸食大麻会导致精神和行为障碍,引发支气管炎、结膜炎、内分泌紊乱等疾病,并导致举止失常,记忆力减退,精神错乱等,表现冷漠、呆滞、懒散、易怒、失眠、焦虑、紧张激动,长时间使用会产生强烈的精神依赖,丧失工作、生活和学习能力,并诱发精神分裂症,做出危害社会家庭的犯罪或攻击行为。
吸毒的危害
人们很早就认识到毒品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它不仅能摧毁人的健康,而且可腐蚀人的灵魂、危害社会的安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毒品损害自身的健康:毒品摄入体内,可以引起各种毒副反应,对各个脏器造成直接的损害,长期吸毒而导致耐受性增加,为了寻求快感毒品用量逐渐加大,吸毒过量可直接导致中毒死亡。吸毒引起常见的病症有:营养不良、慢性肝炎、脉管炎、支气管炎、多种皮肤病、血栓性静脉炎、心律失常、中毒性精神病、性病、艾滋病等。
吸毒毁灭家庭的幸福:在一个家庭中只要有一人染上毒品,就会家无宁日,人人受累。吸毒者往往会不择一切手段,挥霍家庭财产用于购买毒品,甚至倾家荡产,六亲不认。如果家庭中的子女吸毒,父母就会整日提心吊胆,一出门就会担心是不是又买毒品、去吸毒了;有的父母一刻不离地跟着孩子的行踪,唯恐他们再去吸毒;有的父母对染上“毒瘾”的子女又气又恨,恨不得他们被公安机关抓住送强制戒毒所或劳教;甚至有的父母说,这样的孩子还不如死去,以使全家得到解脱。夫妻当中如果有一人染上毒瘾,生活就会永不得安宁,甚至离异;也有的家庭原本很幸福美满,夫妻中有一方吸毒,耗费很多钱财,另一方感到心理不平衡,因此也去吸毒,最终导致双双吸毒成瘾不能自拔,他们的子女身心受到不良的影响,很容易走上邪路,幸福的家庭被毁灭。
吸毒危害社会:吸毒与犯罪是一对孪生兄弟,吸毒与艾滋病、性病密切相关。吸毒者一旦毒资耗尽,为了获取毒资而置道德、法律于不顾,偷盗、抢劫、诈骗、参与贩毒(以贩养吸),甚至杀人,严重危害社会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由于吸毒者的免疫功能下降,加之吸毒者中注射器的共用,性行为混乱,很容易被传染性疾病,大大增加了艾滋病、性病、丙型肝炎等疾病的传播机会。目前,我国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中,有2/3是吸毒者,丙型肝炎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因此,吸毒带来的危害可概括为:“毁灭自己、祸及家庭、危害社会”。
在我国常见的滥用毒品种类及主要治疗模式
海洛因:
目前我国药物滥用人群以海洛因占多数,到医院接受脱毒治疗的几乎98%以上是海洛因依赖者。
主要治疗模式:生理脱毒—心理康复—回归社会
生理脱毒期:第一步,在急性脱毒期药物治疗仍以美沙酮替代递减为主,可以合用无成瘾性药物“独引停”(原名:快速无瘾戒毒片),另外可辅助选用其他镇痛剂,如达宁、曲马朵等。第二步,对急性脱毒期后稽延性戒断期的患者可选用盐酸丁丙诺啡含片(沙菲)。第三步,康复巩固期,可选用一些中成药,如益安回生口服液、安君宁冲剂、正通宁冲剂等。
心理康复期:此阶段应加强心理干预、社会及家庭的帮助,使他们坚定战胜“毒魔”的信心,以防复吸。另外可服用纳曲酮及抗抑郁剂有助于预防复吸。
回归社会期:一旦完成脱毒后,社会、家庭及周围人不要歧视,要给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机会,可以建立戒毒社区、TC、NA的形式帮助他们。
中枢神经兴奋剂:
与国际吸毒趋势一致,我国的新生毒品,如“冰毒”、“摇头丸”、“K粉”等舞会药滥用增加明显,滥用者大多在歌厅、舞厅中使用。有文献报道,以苯丙胺类兴奋剂(ATS)为代表的兴奋剂是近年滥用人数剧增的毒品,从上世纪90年代的后半期起,滥用人数已跃居三类“硬性毒品”中的首位,目前全球达到4200万人,占15岁以上人口的1%。近年来我国许多青少年为了追求新的刺激,为了瘦身减肥,认为使用兴奋剂是增强个人表现与交往的一种时髦生活方式,因而滥用这类毒品,文献报道对此类毒品形成依赖的较少,但随着滥用人数的增加,形成依赖者也在增多。
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以干预、对症治疗为主,如出现抑郁、焦虑症状给予抗焦虑抑郁药治疗,如:苯二氮卓类、博乐欣、美抒玉、喜普妙、赛乐特等,出现幻觉妄想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如:维思通、阿立派唑、奋乃静等,另外,应加强宣传教育及心理治疗,彻底摆脱毒品。
怎样预防吸毒
在毒品势力日益猖獗的今天,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可能有与毒品接触的机会,如稍不留神就有被卷入的可能。而青少年处在一个心理状态较为脆弱、动荡、多变的时期,这使得他们对毒品的免疫力尤为低下,极易受其侵蚀。据临床观察,绝大多数吸毒者是从青少年时期由于好奇而染上毒瘾的。
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奇的事物后,引起注意、产生操弄意念等一系列内在心理变化。它与个体的生理需要无关,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引起的。其强弱程度与外界刺激的新颖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刺激愈新奇或愈复杂,个体对之愈好奇。好奇心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青少年的好奇心要比中、老年人强烈得多,而且他们会不顾一切去满足自己的好奇心理。吸毒对于任何人而言,都充满了未知的诱惑,对于青少年更是如此。虽然并非不知道染上毒瘾的后果,但幼稚单纯又颇具好奇心的年轻人,却在这种偷尝禁果的好奇心的驱使下,企图尝试一番。尽管初次吸毒的原因是极其复杂的,然而我们却发现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所占比重居然超过了三分之二。
好奇是促使青少年吸毒的一个首要原因。对吸毒行为产生好奇心理的外界刺激因素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是毒品本身具有的神秘色彩。由于毒品是国家统一特管物资,政府明令严禁其进入商品市场。贩毒分子的毒品买卖活动都是在地下秘密进行的,毒品的神秘特性常常会激起一些青少年的想像和疑问。社会学家认为,吸毒是一种习得行为,同伙或同辈群体互相影响或某种不良交往是青少年沾染上吸毒恶习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上世纪70年代初,有人提出“药物亚文化”的概念。“药物亚文化”在毒品流行中起着直接作用,它使青少年获得了最初的毒品来源,并知道进一步吸毒的毒源;它使青少年学会吸毒的方法,互相介绍和体会毒品的效能;青少年们为了得到同辈群体的认可或接纳,便以吸毒谋求认同,然后再强迫他人吸毒以表示对群体的忠诚。所以青少年吸毒呈“再生性”发展。美国社会学家霍华德•贝克尔把毒品上瘾看成是一种习得行为,即把吸毒看作是一种学习过程,这种过程是用毒者在其他毒友的“毒品文化”熏陶下发生的,经过“毒品文化”的浸洗,毒友们都学会一套特有的毒品语言。的确,这些操着共同语言的毒友们只将精力放在为自己和友人搞到需要的毒品上,由此他们几乎断绝了自己与正常人、与社会的交往,把自己塑造成被社会遗弃的人,被遗弃的孤独、失落又使他们更加疯狂地陷进“毒品文化”中不能自拔。因此,预防青少年吸毒是重中之重。
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吸毒成瘾呢?在此提出以下六点忠告:第一、千万不要吸第一口(毒品);第二、不要追求毒品刺激解除烦恼;第三、不要听信吸毒是“高级享受”;第四、不要结交吸毒、贩毒的朋友;第五、不要听信毒品能治病的谎言;第六、青少年时期不抽香烟、不喝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