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当红歌手李代沫因涉嫌吸毒被抓,引起社会一片哗然,更令粉丝们惊叹不已。当人们在回味《我的歌声里》的时候,很难把李代沫和毒品联系在一起。为什么明星会走上吸毒之路?为什么毒品会屡禁不止?李代沫只是一个个案,它折射出的是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作为公众人物,其吸毒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上世纪90年代,当中国大陆发现第一例“摇头丸”滥用者时,没有人会想到以“摇头丸”、“冰毒”为代表的苯丙胺类毒品和氯胺酮(K粉)等“新型毒品”会一发不可收拾地蔓延开来,更不会想到吸食人数正以超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蔓延的速度增长着。据国家禁毒委办公室向社会发布的《中国禁毒报告》显示,1998年全国缴获冰毒1608千克,而2013年全国缴获冰毒类毒品19.52吨,呈明显上升的趋势。专家认为,新型毒品将是21世纪滥用的主要毒品。
很多人存在这样的误区,认为海洛因是毒品,而冰毒、摇头丸不是毒品,少量吸食不会上瘾,这是错误的认知。苯丙胺类物质是一组具有类似化学结构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包括苯丙胺、甲基苯丙胺(俗称“冰毒”)、亚甲基二氧甲基苯丙胺(俗称“摇头丸”)及其它一些精神兴奋剂,我们称之为“新型毒品”。所谓新型毒品是相对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而言,主要指人工化学合成的致幻剂、兴奋剂类毒品。这类物质极具诱惑性,使用之后很快出现心情愉悦、思维敏捷、精力充沛、自我感觉良好,可体验到难以言表的快感,有的使用者描述为“全身电流传导般的快感” 或“腾云驾雾感”; 使用数小时后会出现全身乏力、倦怠、精神压抑等而进入所谓苯丙胺沮丧期。使用者为了避免出现负性体验,或期待再次出现正性体验而陷入反复滥用的恶性循环中,这是形成精神依赖的重要原因之一。与海洛因不同的是苯丙胺类兴奋剂等新型毒品停止使用后不会产生明显的戒断症状,身体依赖性不是很明显,因此很多人会误认为这类物质不会上瘾。但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这类物质表现出很强的精神依赖性,即使用者为追求产生一种特殊的欣快感和欢愉舒适的内心体验,在精神上产生定期连续使用毒品的渴求和强迫使用行为,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消除精神上的不适,因此这类毒品反而很容易成瘾。新型毒品大多为片剂或粉末,使用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
另外,使用者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这也是形成滥用或依赖的原因之一。随着新型毒品的泛滥,青少年已经日益成为最容易受这类毒品侵害的高危人群之一。青少年阶段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心理上还不够成熟,对很多事物充满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喜欢寻求刺激,追求享受,也有人错误地认为吸毒时髦、气派、时尚,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其次,很多青少年对毒品缺乏正确的认识,对吸毒造成的身体、心理、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并不完全了解。据调查发现,很多人初次使用摇头丸时,大多不知这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物质,而错误的认为是一种提高休闲娱乐活动质量的“糖”, 更有甚者,认为毒品能“减肥”“美容”,是“好东西”。而也有一部分青少年只是因为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挫折,摆脱不了困境,从而选择用毒品来麻醉自己。
除了这类物质的药理学机制、使用者自身原因之外,社会上毒品的泛滥、家庭环境不良、同伴的影响等都是形成毒品滥用或依赖的原因。受国际国内涉毒因素的影响,近几年制贩冰毒等新型毒品活动日益猖獗。各地歌舞娱乐场所吸贩新型毒品问题也日益严重。年轻人涉世不深,很容易受到各种不良社会习气的诱惑,从而走上吸毒之路,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调查中发现很多青少年并不了解毒品的危害,甚至认为“这是新型毒品,没有什么危害”。如其它毒品一样苯丙胺类物质也会对身心造成严重的损害。急性中毒时表现为血压升高、呼吸困难、脉搏加快、出汗、口渴、震颤、头痛等;严重者会出现精神错乱、幻觉、心律失常、痉挛发作。长期使用会出现记忆力减退、严重营养不良、抵抗力下降,容易并发各种感染,更为严重者会出现昏迷甚至死亡。另外因吸毒导致性病的传播、引发犯罪的也不在少数。
在国际禁毒日来临之际,我们提醒青少年应该加强对毒品的认识,充分了解毒品的基本知识,认识到毒品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提高自身的防毒能力。
另一方面,要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择友上也应该选择思想上积极向上的朋友,避免因交友不慎而被误入歧途。青少年进入娱乐场所需谨慎,坚决抵制各种诱惑,提高警惕性,绝不沾毒品。除此之外,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也很重要。作为家长,应该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多与孩子沟通交流,注重孩子品格的培养,提高孩子面对各种困难的应对能力。如果青少年不慎使用了冰毒等苯丙胺类物质,且已形成依赖,也不必过度紧张,建议到专业的戒毒机构戒毒,因为这类物质躯体戒断反应不明显,较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相对容易。
暑假就要来临了,我们希望青少年过一个有意义的、愉快的假期。坚决远离毒品、拒绝毒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