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卫生部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管理办公室《关于开展传染病专项“十一五”计划课题现场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卫生部组织由李兰娟院士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一行于2012年6月6-7日赴云南德宏州现场,对国家“十一五”重大专项“云南省防治艾滋病规模化现场流行病学和干预研究”课题开展现场任务验收工作。该课题由云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联合中科院昆明动物所、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所、云南省妇幼保健院、云南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云南省传染病医院/云南省艾滋病关爱中心5家省级科研单位和德宏州卫生局、临沧市卫生局、红河州卫生局和大理州卫生局4州(市)卫生局共同实施完成。

会上,课题负责人陆林主任汇报了课题执行情况及主要成果产出。课题期间,招募社区志愿者和高危人群同伴骨干4 209人,培训防控专业人员和社区防治骨干23 050人次。示范区开展社区人群艾滋病健康体检1 027 253人,新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1 108例,获得102.7万社区人群HIV感染基线水平,建立1 071 795人份电子健康档案,对15 103名高危人群和799名重点人群开展艾滋病行为学和血清学流行病学调查,建立2 301人的四类HIV阴性高危人群队列和3 500人的HIV感染者队列,开展高危人群干预、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新发感染检测技术和中药治疗等创新性研究,项目地区累计开展社区人群健康教育4 112 624人次,干预高危人群1 158 605人次,随访管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23 537人,新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6 020人(其中提前抗病毒治疗430人),收治合并机会性感染的艾滋病病人7 504例,对1 107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进行中医药治疗,对809名HIV感染孕妇进行规范化产前、产时及产后心理和药物干预。探索和进一步完善了“以社区为基础,专业机构为指导,防治平台为依托”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云南模式”。实践和验证了BED和PA-LS检测方法、儿童HIV早期诊断干血斑核酸检测技术、两种母婴阻断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药物方案(AZT+3TC+LPV/r方案和AZT+3TC+EFV/NVP方案)有效性研究、国内美沙酮的药物动力学模型和药动学参数研究。研究阐明了示范区HIV-1亚型分布特征及演变趋势。通过课题研究,科技示范区城市居民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4.3%,农村居民达到88.0%,高危人群知识知晓率达到90%以上,安全套使用率明显提高(上升12.5%~32.2%);吸毒人群新发感染率从5.56%下降到2.04%;患者病死率从3.09%降低到1.32%(下降57.3%);母婴传播率由4.91%下降到2.65%(下降54.3%),儿童死亡率从17.8%下降到4.7%。“降两率”初见成效。
验收组专家听取汇报后,对云南科技示范区取得的成绩及研究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希望云南示范区进一步总结课题经验,向全国推广示范。目前云南省已被科技部、卫生部、财政部确定继续实施‘十二五’重大专项,希望云南示范区争取在“十二五”取得更大的成绩。最后,验收专家组深入德宏州芒市镇、大湾村进行现场考察,听取了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生的汇报,现场查看了课题社区人群健康体检的执行情况。课题通过了国家专家组的现场任务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