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F-β”是一个人体内可以与艾滋病病毒感染因子“Vif”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假如“CBF-β”不存在,那么我们人体内的天然抗病毒机制就可以对艾滋病毒起到抑制作用,病毒将无法完成复制——这项艾滋病毒研究领域里的重大科学发现,由于晓方教授领导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艾滋病与病毒研究所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科研团队取得。这一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将为艾滋病鸡尾酒疗法添加药物新成员开辟新的方向,对艾滋病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2011年12月22日,由于晓方教授领导的科研团队撰写的科研文章在世界顶级杂志《自然》刊发,题目是《T细胞分化因子CBF-β调控艾滋病病毒Vif蛋白逃避宿主防御系统》,这也成为吉林大学生命医学史上首篇刊登在《自然》杂志上的文章。学界专家评价,该发现揭示并完善了艾滋病病毒V蛋白克服宿主防御系统的作用机制,发现和定义了宿主细胞内T细胞分化因子CBF-β在病毒侵袭及复制过程中的重要调控作用,这一发现为新型的抗艾滋病抑制剂的发明提供了理论基础,对于人类最终克服和战胜艾滋病具有重大科学意义。
于晓方教授20多年来一直潜心于病毒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1988年率先发现与鉴定了Vpx和Vpr为艾滋病病毒的功能性基因,由此发表了他的首篇《自然》文章。2003年,他在《科学》杂志上率先揭示的艾滋病病毒Vif蛋白与宿主防御因子相互作用机制已经成为经典,被学术界广泛引用。作为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终身教授,于晓方教授于2010年通过国家“千人计划”回到吉林大学,在省政府、吉林大学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的支持下,牵头组建了吉林大学艾滋病与病毒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