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同志1974年参加工作至今已在疾病预防控制战线上耕耘了37年,30多年来她时刻以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宗旨,刻苦学习,勤奋工作,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特别是从1991年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以来,她一方面努力学习钻研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检验技能,一方面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经常深入到边境村寨或艾滋病高危人群中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到艾滋病感染者或病人家中为他们精心诊治和心理咨询服务,并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医患情谊。王春同志关爱艾滋病病人的事迹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曾被有关国际卫生组织赞誉,被社会、同行们传颂。
1991年王春在孟连县工作时,是她发现了全市首例艾滋病感染者。当时,知道这种病的人不多,一旦发现,无不恐惧。当王春面对陆续监测发现的感染者那一张张充满焦虑和绝望的面孔时,深深地感受到,关怀和安慰是他们极待的需求。其中一位叫小华的感染者,从发现感染到她生命衰竭死亡的八年中,王春先后到她家21次,每次都带去药品、水果和营养品,拉着她的手,唠着暖透心窝的话,使她沐浴着王春的关爱生存了八年。在她弥留之际,对坐在她病床边握着她的手的王春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如果还能让我活三天,真想给你织件毛衣”。王春从小华这句未酬的夙愿中,读出了对自己关爱行动的回报。
对于艾滋病人来说,一旦染病,由于受到外界的压力,很容易自我封闭、意志消沉、有的甚至亲情破裂。一位五十多岁的感染者只因摸了一下刚出生不久的小外孙,竟遭到了家人的一阵怒斥;一位因吸毒丈夫感染上艾滋病的山村妇女,竞被村民囚禁在山上的茅草屋内,被视为人间恶魔。王春了解到这一切后,深感如果艾滋病人被歧视、被孤立,那么对预防工作就十分不利,对社会也是一项十分不稳定的因素。强烈的责任感使她把关爱工作做得更加频繁、细腻。到农村作宣传时,公路不通,她就背着药品和医疗用具爬山涉水、穿林过涧。到了村寨,不顾腿脚上叮满蚂蝗,就急于开展宣传工作,为消除群众的歧视和偏见;有时冒着被恶犬咬伤的危险,敲开感染者家门送去药品,送去温暖。傣家的竹楼上,佤山田边的草棚里,拉祜人家的火塘旁,到处留下她发放的资料、亲切的话语和爽朗的笑声。
1997年5月,一位感染上艾滋病的妇女,自丈夫去逝后,守着幼小的孩子,感到生活非常绝望。由于怕见知情人,王春多次上门探望,她都拒绝见面,于是王春就隔着她家的门和窗做她的思想工作,用真情和爱心感化了这位妇女,当她打开门缩手缩脚地见到王春时,王春拉过她的手,紧紧地握住,她本能地把这一年多没人敢碰的手抽回,说会传染时,王春说:“我是医生,我了解艾滋病,我不怕”。王春的举动,使她感动得泣不成声,这颗近乎枯萎的心被暖活了,她决心:“为了孩子,一定要活下去!”如今,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她得到了免费治疗,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坚强的生活着。
一次,王春带两名女性感染者到昆明参加HIV感染者关怀学习班,其中一名感染者还患有肺结核和带状疮疹,如不小心,极易传染。其他医生都与带来的病人分开住,而唯独王春与病人同吃同住,共用一个卫生间。当时引起了一家媒体的关注,对她进行了采访,她说:“要是分开住会伤害病人的感情,再说我和他们一起吃住本身就是最好的关怀。”
多么朴实的语言,这是何等的善良和高尚!宁可自己冒着被疾病传染的危险,也要把最实际的关爱奉献给病人。2002年春季,王春被检查患有卵巢畸胎瘤,急需手术治疗。而她想趁雨季到来之前多跑些村寨,就这样,手术一拖再拖。待忙完了她计划内的工作,手术住院刚到十天,她就急匆匆地出院回到工作岗位上,又挨家逐户地活动在她关怀的对象家中。
为此她赢得了大多数感染者和病人的信赖和爱戴。为了感谢她,有的病人装上一截香肠,腌上一块腊肉给她捎来。炎热天,有的病人送上一捆甘蔗,抱上一个西瓜给她解暑。在他们的心目中,王春医生的关爱,是漫漫长夜中的一盏明灯,驱赶着他们难言的孤独与寂寞;是退缩时刻的奋进号角,鞭策他们去努力战胜病魔。
“你能来我家吃顿饭吗”这是一名倍受王春关怀的艾滋病感染者向她发出的邀请。王春二话没说,还带上女儿来到她家,两家人象亲戚一样围桌聚餐,一切都表现得那么自然、那么亲切。王春女儿“阿姨,您好”的轻声呼唤,将患者感动得泪流满面。其实,像这样的聚餐不止一次,在她荣获了英国贝利——马丁奖之后的一天。王春邀请了七名艾滋病感染者到一家小饭馆聚餐,席间的祝酒辞中,她把自己获得的殊荣表达成是所有艾滋病人共同努力的结晶。随后,她从奖金中拿出700元,装成7个小红包分发给他们说:“这叫‘继续战胜病魔鼓励奖’”。这些简单的聚餐中饱含的关爱却非同一般,那是心灵的互动,情感的交融,善美的体现!
王春就是这样,在从事艾滋病防控工作的20年里,在艾滋病防治项目的支持下,成功的帮助27名艾滋病人到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关爱中心接受不同层次治疗,98人进行艾滋病抗机会感染治疗,对18位发病的艾滋病人进行了临终关怀;和同事们一起对有关部门共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215期6065多人参加,接受电话咨询5511人次,自愿咨询检测服务4039人次,建立感染者档案1721份,随访458多人次,关怀孤儿31人。并给18位艾滋病人送去了临终关怀,把爱播撒到每位艾滋病人的心田,使“心治”与药治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如今,她仍在这个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岗位上继续书写着关于勇气和爱的奉献,难怪贝利——马丁基金会这样评价:她是一个作了非凡工作的普通人!而今天我要说:她是一位心怀大爱做小事,情系红丝带,滋润枯萎心的光辉典范!
记得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第15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曾经说过:我们听到很多有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有关恐怖主义的言论,恐怖分子可以利用这些武器导致成千上万人死亡。然而,面对艾滋病这个威胁着数百万人生命的疾病,我们又采取了什么行动呢?此时此刻,我想告诉安南秘书长的是,在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王春和艾滋病预防宣传志愿者们正在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回答着他提出的问题,而这些行动的真谛,同时也昭示着人们,只要我们拥有一颗爱心,帮助并给予那些最需要的人,对那些遭受艾滋病病魔浸蚀的群体少一份歧视,多一份关爱,真诚的把红丝带系在心里,那么我们就一定能创造出健康和谐的美丽普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