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州,一个有着27万人口的边境县,边境线长近200公里,自1997年发现第一例艾滋病感染者以来,到现在已经累计报告超过1000人,感染率居全区第7位。面对严峻的防艾形势,今年以来,龙州县以宣传干预为切入点,调整艾滋病防控策略,将防艾重心下移,将宣传阵地从县城转向广大农村,从过去单纯针对高危人群宣传转向广大普通群众,同时在以往单纯“报喜不报忧”的宣传内容上有侧重地加强“可怕性”宣传,探索出了一条“自省式防艾”道路。
艾滋病传染呈现三大趋势
“以前艾滋病传播以吸毒为主,现在以性传播为主,这是艾滋病从高危人群向普通群众传播的一个危险信号。”据龙州县疾控中心副主任张谊介绍,过去龙州县艾滋病的传播大多集中在吸毒人员、性服务工作者等高危群体中,但近年来,艾滋病通过性行为传播给普通群众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近两年来通过性传播的比例达到90%,今年新报告的艾滋病感染者更是全部为性传播,而大多感染者都是有过不良性行为的普通群众。
此外,龙州县艾滋病传染从城镇居民向乡村农民发展的趋势也日渐明显。据张谊介绍,随着近年来进城务工农民增多以及众多低端性服务场所的泛滥,龙州县艾滋病疫情目前已侵袭所辖全部12个乡镇和2个农场,近2年的新发感染者中60%以上是农民,农民感染者如今已成为艾滋病感染的主要人群,今年龙州县新报告的82例感染者中,农民占55例。
张谊还表示,近年来艾滋病感染者除了青壮年人群之外,中老年艾滋病感染者人数也在逐年上升,并且开始出现高发趋势。
宣传重心下移转向普通人群
“面对当前的传染趋势,不变已经不行了。”张谊表示,以前只针对县城范围和高危人群的防艾宣传模式已明显落后,特别是近3年来艾滋病感染者报告数翻了一番,防艾工作思路必须转换。
将宣传对象转向广大普通群众,各种宣教、干预、随访工作量非常大,这对龙州县疾控中心来说是一个艰难的任务。对此,龙州县探索建立了县、乡、村三级防艾宣传干预网络,将大量宣教、培训工作下放。
张谊介绍,如今县疾控中心防艾科主要负责制订工作计划,提供各种宣教资料,管理、指导、培训和评估工作成效。乡镇卫生院设立防艾组,至少有2名专职人员,主要负责乡镇防艾宣传干预,指导培训村级宣传教育员,收集上报数据报表,同时负责本乡镇感染者(病人)及其配偶的随访宣教工作。村级宣传教育员由村医担任,负责本村防艾知识宣传教育,发放资料等。
这一举措将原本忙得焦头烂额的县疾控中心解放了出来,更加有条理地进行防艾工作。在龙州县疾控中心防艾科,记者注意到墙上挂着一个全县疫情动态变化表,每个月、每个乡镇的疫情变化,感染者(病人)的年龄、职业分布特征、传染途径、潜伏期等标注得很详细。
“过去,因为流行病学调查很粗糙,病人什么时候感染、什么方式感染、多久发病等,都调查不出来,导致艾滋病的一些基本流行病学特征很不明晰。”张谊告诉记者,目前所做的这些工作很累,但掌握的数据多了,疫情分析更准确,防控策略也就更有针对性。
宣传内容转变 强化群众“自省”
“针对艾滋病多由性行为传播的实际,以完整的信息告知人们艾滋病的危害,促使普通居民自省自敛,回归健康性行为,最终使病毒失去传播的温床。”这就是龙州县对“自省式防艾”模式的解释。
张谊告诉记者,以前他们的艾滋病宣传,包括国家下发的文件、口号,都是以同情关怀病人、消除歧视为主,告诉大家艾滋病并不可怕,可控制可预防;而自省式宣传教育则直面艾滋病可怕的一面,以艾滋病危及性命、危害家庭和社会为主,使人们知道一旦染上艾滋病很难根本清除,不管主观上愿望多么良好,客观上面临的只能是发病—器官衰竭—死亡;同时强调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交后,30天就可能查到病毒,感染者在没有抗病毒治疗的情况下,3年就会出现病症,6年就可能死亡,即使有抗病毒治疗也只能多延续几年生命。
“虽然采取这样宣传方式,但我们也还是有针对性。”张谊表示,对未感染的普通群众采取这样的宣传方法让他们“自省”,但对已经感染的群体他们还是以关怀以及消除歧视的宣传为主。
据张谊介绍,“自省式防艾”宣传当前已形成较完善的机制,自治区及龙州县已经组织开展了6次大型培训,乡镇、村一级宣传工作也全面铺开,自治区卫生厅还专门针对这种宣教模式编发新材料,经过培训的乡镇医生再去村里宣传,防艾资料由村医免费发到每家每户,人手一册,几个月换一次,不断重复,以达到强化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