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公安部指挥全国公安机关开展统一行动,成功破获“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查获涉毒违法犯罪嫌疑人12125名,破获制贩毒案件496起,打掉制贩毒团伙144个、吸毒窝点340个、制毒工厂(点)22个,缴获毒品308.3千克,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
2011年10月31日上午,本网站记者就此事件对禁毒教育工作的启示,以及今后禁毒工作的走向采访了北京禁毒志愿者总队常务副总队长、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副主任石建春。
网络吸贩毒形成亚文化,给禁毒教育提出了一个新课题
“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吸毒、贩毒,是一种新型的毒品犯罪形式。这种形式新、涉及面广的违法活动给我们禁毒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石建春表示。
据了解,“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是我国首例利用互联网视频交友平台进行涉毒违法犯罪活动的新类型毒品案件。
但是,当前我国还没有对网络环境予以监管的具体齐全的法律法规,而且互联网上也没有形成关于禁毒的健康的氛围。
同时,这种新的吸毒形式对青少年的视觉冲击力特别大,可能参与其中的人很多。利用网络,吸毒行为已经从个人、几个熟人一起的形式扩大到众多人一起吸。
“8•31”特大网络吸贩毒案中抓获的大量吸毒人员就是在网站设立的虚拟“十人房”“百人房”从事吸毒活动,表演吸毒行为,交流吸毒感受,甚至在网上进行毒品交易,涉及的毒品违法犯罪嫌疑人达到12125名之多。
“这种众多人参与其中的吸毒行为已经形成一种亚文化”,石建春说道。
石建春表示,社会应该采取更多的行动来抵制、抗衡这种亚文化现象。
创建健康网络环境,加强网络禁毒教育工作
石建春表示,针对这种新型的吸毒犯罪行为,我们应该创建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并向广大的市民宣传毒品知识和毒品危害,促进全民抵制毒品犯罪。
“我希望每个门户网站都能在显著位置悬挂禁毒的提示,都能与我们‘北京禁毒在线’这样的禁毒网站做链接。只要一点开,就能时刻提醒网民远离毒品。”
“此外,可以采用青少年喜爱的方式,比如动漫、短信、微博等形式,开展禁毒教育工作,以活泼的形式,引导青少年了解毒品危害。”
“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广泛地提醒市民,特别是青少年,树立远离毒品的意识,更多了解毒品的危害,防范于未然。”
增加吸毒成本,减少青少年犯罪
“另一方面,我们整个社会可以增加吸毒成本,减少青少年吸毒行为的发生”,石建春提到,吸毒少年通常面临着吸毒成本和毒品诱惑之间的选择。
他进一步解释道:“吸毒成本指的是毒品必须付出的代价,比如,社会舆论的压力、巨额的经济损失、对身体的不可挽回的伤害、法律的惩罚、家庭的破坏、学业前途的荒废等。”
近年来,新型毒品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很大。一方面是因为人们对吸食新型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误以为新型毒品不易成瘾、对身体的伤害不是很大。另外,随着中国家庭条件的逐渐改善,很多青少年有能力购买毒品。但是,法律方面对新型毒品的相关规定还不够全面,不容易对吸毒人员形成震慑力。
石建春呼吁,要从政府、社会、舆论等各方面,提高青少年的吸毒成本。一方面,要将毒品的危害广而告之,使整个社会,特别是青少年,了解到毒品对身体、心理的严重伤害,也了解到吸毒可能引起暴力等其他方面的犯罪,同时也要让整个社会了解国家法律对毒品犯罪的政策,对毒品犯罪分子形成震慑。
网络吸毒对青少年诱惑大,青少年禁毒教育为重中之重
据报道,这次破获案件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超过了65%,年龄最小的只有14岁。
石建春指出,这种通过互联网吸毒的形式对青少年的危害特别大。
当前,中国的网民中青少年比重大,而网络环境缺乏监管,青少年容易接触到各种不良信息。加上青少年好奇心强、自制力较差等特点,很容易受到毒品的诱惑。而吸毒视频的视觉冲击力很大,可能会吸引一些没有沾毒的青少年染上毒品,不能自拔。
“加强对青少年的禁毒教育非常的重要,应该是禁毒教育的重中之重”,石建春表示,现在中国人的吸毒年龄正在趋向低龄化,在青少年中展开禁毒宣传工作刻不容缓。
近年来,北京市禁毒教育基地针对青少年,深入中小学开展了很多禁毒教育工作。并于2003年开通北京禁毒在线网站。同时,基地内的禁毒教育展馆常年免费对外开放,接待来自学校、社区的学生,开展禁毒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