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卫生部和清华大学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于11月7-8日在清华大学召开,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公共卫生风险沟通。今年的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围绕公共卫生风险沟通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范围既包括如何倡导防治甲流、艾滋病、乙肝、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也包括如何科学传播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的健康知识,还包括如何在重大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中和媒体公众进行良好信息沟通。来自学界、政界、新闻界、企业界200余人参加大会。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毛群安致开幕词,他说健康教育和风险沟通,有利于缓解公众的紧张情绪,可有效调动公众参与防控工作的积极性。大会将围绕公共卫生的风险传播,特别是与重大传染病相关的风险传播展开研讨。
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艾滋病预防控制管理处副处长王维真女士在公共政策与艾滋病防治专题中讲到:实施增加行为代价政策的效果,着眼于增加人们从事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的代价,可以减少这类行为发生的频率,如打击卖淫嫖娼。实施减少行为代价政策的效果,致力于减少人们从事安全和健康行为的代价,可以使人们更趋向于采取更健康更安全的行为方式;如免费提供预防艾滋病的各种信息,降低性病和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的费用,降低使用安全套的费用,降低戒毒或使用消毒针具的费用,营造社会对艾滋病相关安全行为的支持环境。提出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完善法制和建立社会规则、以人为本和增加社会宽容度,共建法制和和谐社会。介绍了我国艾滋病防治政策框架,包括法规和保障政策思路、监测和检测政策思路、宣传教育政策思路、干预政策思路、救治和综合管理政策思路等方面的内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副书记刘康迈在农民工艾滋病防治专题中指出:艾滋病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农民工是预防艾滋病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人群。资料显示:到2008年底,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7 6335例,其中艾滋病病人82 322例,累计死亡38150例。2008年报告感染者45 572例,病人14 509例。在2008年报告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17.5%是户籍和现住址不一致的流动人口,20-39岁人群占67.8%,在男性感染者和病人中,20-39岁年龄段占报告总人数的67.0%。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的艾滋病防治工作,自2005年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等十几个部委联合实施了“全国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启动了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各级政府和相关工作机构把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了相应的工程协调领导机构,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并结合农民工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宣传教育。为保证农民工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国务院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有关部委和各地组织了督导检查,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本地或本部门的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导,促进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2008年国艾办组织的《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07年)》中期评估结果显示,农民工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为74.5%,实现了到2007年底70%的目标。对今后农民工防治艾滋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把该工作引向深入。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沈洁就NGO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专题中介绍了十二个方面的问题:社会组织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作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开展的主要活动、社区民间小组开展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社区小组形成的艾滋病防治联合体、构建支持民间小组活动的平台、社会组织信息交流平台、社会组织参与的影响、政府的支持、国际合作项目的支持、社会组织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合作与宣传。
中国健康传播大会由卫生部与清华大学于2006年共同发起,至今已举办四届,是公共卫生领域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品牌大会。中国健康传播大会通过高水平、宽领域、跨学科的学术探讨,突出健康传播、风险沟通对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借助与会的各界高端领袖的影响力,呼吁全社会进一步重视卫生工作的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健康传播事业的积极作用。大会为政界、新闻界、企业界等有关各方创造了一个自由交流的平台,让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碰撞融合,形成建设性的方案,最终推动我国健康传播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