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由世界各大药研巨头领衔开发的抗艾疫苗研发项目接二连三地宣布失败,尤其是Ad5载体疫苗的临床Ⅱb期试验的失败,给艾滋病疫苗研究领域造成了极大影响。抗艾疫苗的研究迷雾重重,究竟路在何方?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
此时,中国传出喜人消息,首次启动艾滋病疫苗Ⅱ期临床研究。上月21日,SFDA正式批准在广西启动该项目,主要目标是在Ⅰ期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疫苗的免疫原性,并为能否继续进行评价疫苗效力的临床实验提供依据。在国外一些被寄予厚望的研制项目纷纷受阻或失败的背景下,中国艾滋病疫苗Ⅱ期临床研究为什么会选择迎难而上?抗艾疫苗研发再次成为了业界关注的焦点。
现状 技术难点尚未克服
近日,记者从卫生部官方网站上获悉,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前三季度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264302例,其中艾滋病病人44839例,报告死亡34864例,死亡率高达13.2%。有专家甚至认为,今年艾滋病病毒已首次成为中国头号传染病杀手,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到2010年被感染者累计可能达到1000万。
无情的数据对艾滋病疫苗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事实上,从1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患者至今,各国对艾滋病药物和疫苗的研究从没间断过,可结果均不尽人意。曾被最为看好的默克细胞免疫候选疫苗试验的失败,再次引发了研发思路的新探索。
在过去20多年中,科学家们一直都在探索。中国首个抗艾疫苗研究项目负责人、吉林大学生物科学院疫苗研究中心主任孔维教授在接受《医药经济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艾滋病疫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单一组膜蛋白为主,以诱导中和抗体为目标;第二阶段是从依靠中和抗体阻断病毒感染转向借助细胞免疫杀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采用两种或以上疫苗按初免/加强的方式联合免疫;第三阶段是探索诱导出较平衡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