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份,乌鲁木齐北郊医院(自治区传染病医院),特意成立一支由18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手术小组,为全疆各地艾滋病人做手术,只收取50%的费用,至今已成功实施57例手术。他们向艾滋病患者敞开了温暖的怀抱,给了艾滋病患者最大的精神支持。
1月8日,记者有幸穿上手术服,走进该医院为艾滋病人做手术而特意设立的感染手术室,见证医护人员为艾滋病人开刀做手术的全过程。
手术: 5厘米伤口下 取出12年前缝衣针
1月8日12时许,艾滋病患者小艾(化名)需要做手术取出12年前扎进左胳膊的一根缝衣针。之前,为小艾做手术的主任唐光平、住院医师丁毅、器材护士刘艳以及巡回护士闫雪梅,已给她拍了片子,做了透视,并用B超引导,找到藏在她胳膊内的缝衣针的准确位置。
穿手术服、戴帽子、系口罩,四人动作几乎一致。进手术室之前,他们洗了三次手。用无菌毛巾擦干手,又用消毒液消毒,戴上双层橡胶手套后,进入感染手术室。
无影灯亮着,手术床上躺着小艾,身上盖着手术布,只有左胳膊裸露着。器械护士刘艳打开手术包,止血钳、手术剪刀等器械一字排开。
“开始手术,打麻药!”唐光平轻声说,麻药注射进艾米丽的胳膊。
轻轻拨开5厘米的皮肤伤口,唐光平准确找到了缝衣针,它已生锈。
小艾从伤口渗出来的血,沾在了唐光平和丁毅的双层橡胶手套上。
“镊子。”
唐光平和丁毅一起轻轻用镊子取出小艾胳膊内的缝衣针。
30分钟后手术完成,四人互相对视点了点头,手术很成功。
这是2009年该院第一例为艾滋病人做的金属异物手术。
医生成功手术57例 无法避免紧张情绪
艾滋病人的手术给医生带来的风险究竟有多高?《新闻1+1》访谈中谈到,艾滋病人手术给医生带来的风险国际上统计数字是0.33%。
在手术中一旦因为血液、体液污染,或者被针头、手术刀、剪子刺破皮肤而发生职业暴露,就有可能被感染。
而目前,全国还没有对因职业暴露而感染HIV的医务人员进行赔偿、补偿或补助的法律规定。
就是在这种现状下,丁毅等18名医护人员还是自愿成立了手术小组。他们为艾滋病人进行手术、治疗时,精神上确实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丁毅妻子常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手不要弄破了。”
“虽然每次手术都是我和唐光平主任两人负责主刀,但心里不紧张是不可能的。”记者看到,丁毅右手食指上,还贴着一块创可贴。丁毅笑了笑说:“这不是在手术时伤的,平时碰了擦了,都有可能将手弄伤。如果真的被感染了,只要在2个小时内服药,连续28天就可以排除。”
感染二科护士长关建萍介绍,目前,全疆只有北郊医院主动为艾滋病人做手术,收治艾滋病人。目前,在该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人有70多人。
记者想让手术小组成员说几句话时,他们商量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尽最大的努力帮助艾滋病人。”
记者记下了18名医护人员的名字,他们应让更多人记住:手术医生杨成新、刘培福、阿迪力、唐光平、丁毅、古丽拜尔、马合木热、祖拉古丽、周洁、杨威、哈斯也提;手术护士刘艳、李对梅、王燕春、魏茹、王梅、马娟、贾婷婷。
患者 :曾被拒绝收治 滋味真不好受
当日14时许,记者再次见到小艾时,她正躺在病床上休息,丈夫陪着她。
小艾是2008年12月中旬得了感冒,去首府一家医院检查。HIV呈阳性,已经没治了,医院通知小艾的家人准备后事。小艾的家人又将她送到另一家医院,被院方告知没有条件收治。小艾最终被送到了北郊医院。
小艾说:“我今年33岁,当过杂技演员、舞蹈演员,拍过电影。12年前,我开始吸毒,为了戒毒,我将一根缝衣服的针扎进了胳膊里,提醒自己不要再吸毒。从此我再没吸过毒,但染上了艾滋病。”
小艾称,查出艾滋病,被拒绝收治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每天医护人员都会询问小艾的病情,让小艾非常感动。和记者谈话时,她几次落下泪来。
小买(化名)住进北郊医院已一个月了,只交了100元,但医院为他提供一日三餐,正常供应药物。
“因为急性脑膜炎,我昏迷了整整四天,其他医院不敢收治我。4天后我睁开眼睛时,这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正在为我输液,我当时就被感动了。”小买说。
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患者只说了一句话:“我们也渴望被人关注,被人关心,在这里,我们想要的都得到了。”
行动:一个拥抱 一份关爱
2007年7月,卫生部下发了《关于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工作的意见》,要求县以上医疗单位不得拒绝收治艾滋病人。
艾滋病患者身心已饱受疾病的折磨,况且有一些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能是被动的、无辜的,如果和艾滋病人来一次亲密接触,把传说中的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靠拢,市民会有什么反应?
当日,几名艾滋病患者高举“我是艾滋病人,请给我一个拥抱”字样的纸牌,站在北郊的大街上索取拥抱时,引来众人围观。
记者看到,多数路人唯恐避让不及,有的市民则主动上前拥抱。
市民李永乐大胆地拥抱了艾滋病患者小买,这让小买很高兴。他是当日第一个拥抱艾滋病人的市民。
李永乐说:“艾滋病的传播方式我知道,艾滋病不会因为一个拥抱而传染给我,我给他的不仅是一个拥抱,还是一份关爱,他们需要更多的人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