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988年1月,世界卫生组织在伦敦召开了一个有100多个国家参加的“全球预防艾滋病”部长级高级会议,会上宣布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艾滋病日”。今年,已经是第21个年头了。
面对艾滋病病人,也许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躲避,但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仅天天与艾滋病病人生活在一起,更是要与之亲密接触。12月1日,记者走进了位于南昌市第九医院内的“江西省艾滋大江网-新法制报 病治疗中心”,走近这些常年与艾滋病人打交道的医护人员,通过他们来更好地了解艾滋病群体。
●现状
江西发现首例母婴传播病例
12月1日上午9时,初冬暖暖的阳光斜照进值班室内,护士们端坐在办公桌前,接待前来咨询和就诊的患者。
记者的座位和放包的地方,被很谨慎地铺上了一张报纸,依照规定用口罩将自己“武装”得严严实实的女护士微笑着提醒记者:“这是为了您的健康考虑,毕竟我们这里许多来往的都是传染病患者。”这里,就是让许多人感到有些神秘的“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
据南昌市第九医院传染病专家、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主任陈绛青介绍,艾滋病的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艾滋病病毒是通过破坏人的免疫系统和机体抵抗能力,而给人健康以致命的打击。1985年,我国首例艾滋病在北京被发现。1994年,江西首例艾滋病人在南昌某医院被发现。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全球范围内,约有3300万人感染艾滋病,目前中国有70万人感染艾滋病,这其中可能有44万人不知晓自己已经被感染。截至2008年9月30日,我国累计报告艾滋病例264302例,其中病人77753例;报告死亡34864例。
陈绛青告诉记者,“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是2002年成立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收治了160多例南昌地区艾滋病患者。其中吸毒者(共用针管导致血液传播)约占65%,性传播占30%左右,母婴传播占1.2%,其余为不明途径传播。
陈绛青进一步介绍说,从人员结构来看,患者中以吸毒者、性爱对象混乱者为主。从年龄来看,多数集中在20至45岁的青壮年为主,男患者的比例是女患者的好几倍。以往主要是性传播和血液传播导致,但今年6月份,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也发现了首例母婴传播病例。这名年仅8岁的患者来自抚州,今年6月开始不断发高烧,全身出现皮肤溃烂症状,后被确诊为艾滋病。经检测,才发现其母亲是一名艾滋病感染者。
“根据我们目前的医疗水平,艾滋病感染者怀孕生育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大多可以成功阻断艾滋病病毒,防止感染婴儿。”陈绛青称,目前,有3名艾滋病孕妇在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通过采取措施后,都成功生育下了健康的宝宝。
●防控
艾滋病可防可控不是慢性自杀
目前,艾滋病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根治。因此艾滋病又被许多人称之为“超级癌症”、“死缓”,这导致很多人认为,艾滋病人无药可治,只能慢慢等待死亡。
陈绛青说,这是对艾滋病的误解,其实艾滋病是可防可控的。目前,艾滋病通过药物治疗基本可实现四个目标:把病毒降到不可检测的水平、提高人体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减少病毒传播,而且目前国家对艾滋病实行的是免费治疗政策。
陈绛青介绍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从感染初期算起,要经过数年(一般是8至10年)的潜伏期后才会发展成艾滋病病人。当前,江西对艾滋病病毒检测和干预艾滋病都不存在问题。
“作为医生,我们不但要了解艾滋病的防治,更要探究艾滋病病人的心理。”陈绛青说,在艾滋病治疗过程中,患者从得知自己是感染者开始,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与心理危机,甚至会出现多种精神障碍。因此对于艾滋病患者的治疗,医生会先给予心理干预,“尤其是通过性传播途径感染的患者,更是必须先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
●管理
首次将儿童纳入免费救助范围
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传播和蔓延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经过10年建设,目前江西已建立经省卫生厅验收批准的艾滋病检测筛查实验室190个,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据省卫生厅的预计,江西卫生部门今年将免费为近5万人进行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但陈绛青告诉记者,按照规定各医疗机构在实施手术前,都应该先给患者或者孕妇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但她在实践中发现,许多乡镇卫生院等医疗基础较为薄弱的地区很难做到。
为了进一步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今年11月,省卫生厅制定了《江西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管理办法》,对江西定点医院收治艾滋病人作出了更规范的要求,并首次将儿童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纳入各地区免费救助范围,还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都须成立艾滋病治疗专家组,省、市、县三级将共建立111个艾滋病治疗专家组。
●“职业暴露”的危险
医务人员承担了很大心理压力
“有担忧是肯定的,但是既然我选择了这份职业,我就必须站在这里。”当记者询问和艾滋病人接触有没有恐惧感时,江西省艾滋病治疗中心一名护士这样告诉记者。
在谈到自我保护时,有护士还特意举了几个细节,比如,橘子绝对是一分为二地掰,手不碰鼻子,穿着工作衣不在清洁区坐下等等。
陈绛青主任说,相比一般医院的工作人员,作为艾滋病科的医护人员,不仅要有娴熟的医疗和护理技术,有时还要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来承担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心理压力。
面对传染病人,不要说常人,有时就连患者家属也是退避不及。在医院里面,传染病人往医护人员脸上吐痰或张口咬人都是常有的事。面对这类情况,陈绛青提到一个非常专业的名词:职业暴露。
据陈绛青介绍,艾滋病重要的一条传播途径就是血液传播。医护人员经常要给病人抽血、打针、动手术等,虽然都戴着手套严密防护,但也偶有疏漏的时候。有一次,一名医生在诊治一名艾滋病患者时,一滴患者的血液不慎溅入医生的眼睛,事后,该医生吃了一个多月的预防药物,庆幸的是检测证明那位医生并没有被感染。
危险不仅来自工作,还可能来自外界。一次,一位艾滋病患者突然闯进来,要求护士给他开十支止痛用的杜冷丁。由于杜冷丁属于国家管制药品,护士没有同意,他一边骂骂咧咧地说:“你们是不是想得艾滋病!”一边拿着一支注射器在护士面前挥舞。最后为了保障大家的安全,陈绛青只得一边安排人报警,一边给他开了两支杜冷丁。
“目前这类情况,还经常会发生。”陈绛青说,他们希望公安部门可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措施。
●解除社会“心病”
艾滋病人更需要理解和关怀
一名艾滋病患者对记者说:“现在很多人把艾滋病当作道德审判的结果。有不少病友,知道自己得了病以后马上跌入一个绝望的深渊,加上一些医护人员态度恶劣,突然把周围所有的病人都调走。这些都会影响感染者今后对生活对社会的一种态度。”
在采访过程中,来自南昌大学医学院的一名艾滋病宣传志愿者告诉记者:“由于社会的歧视,一些艾滋病病人不敢去做检查,这就有可能传播给他人,比如无保护的性行为。另外,在受到歧视的情况下,一些艾滋病人很容易破罐破摔。所以,关爱是艾滋病病人最需要的,甚至比治疗还重要。”
或许,再也没有一种病会像艾滋病那么受煎熬,相对于死,被歧视才是艾滋病病人内心最大的顾忌,“艾滋病病人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关怀”。陈绛青说,艾滋病作为目前对人类健康威胁最大的疾病,对大众的心理影响是严重的。谈“艾”色变不仅反映了艾滋病的严重程度,更多的人是在于对艾滋病没有科学全面的了解。
曾有一项调查显示,57.9%的人认为应该允许感染艾滋病的学生和健康学生一起在学校里学习,30%的人持相反态度。在被访者回答与艾滋病传播途径相关问题时,超过48%的人错误地认为有可能通过蚊虫叮咬感染艾滋病病毒,多达18%的人还错误地认为艾滋病患者打喷嚏或咳嗽时也会传染艾滋病。
调查中,47.8%的人不愿意与艾滋病患者一起用餐,64.9%的人不愿与其共同居住,63.4%的人不愿与其一起理发,41.3%的人不愿与其一同工作。
陈绛青讲到一个例子,有一次,南昌市某区公安部门邀请他对一起涉及疑为艾滋病病人扰乱工作秩序的事件进行协助处理。事情处理完以后,民警问在场的医生,那名疑为艾滋病人躺过的报纸是否需要特殊处理。甚至在下电梯离开时,民警都不愿意和医生乘坐同一部电梯。
陈绛青认为,这表明人们对艾滋病及传染知识还很欠缺,更要从宣传教育、预防监测、医疗救治、关爱救助等各个环节全面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