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
近年来,广西医科大学重视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创新为动力,以制度为保证,以活动为载体,以实践为途径,依托学校各级团组织、学生会以及27个学生社团实施科技创新、校园文化、实践砺志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均起到了积极作用。涌现出绿色沙龙协会、青年志愿者协会等一大批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学生社团。勇攀高峰 学生创新成果丰硕
广西医科大学重视课外科技文化活动的开展,成立了学生科技学术活动指导委员会,形成了以专业科技创新为主导、社团文化为补充、社会实践为延伸的课外科技活动组织模式。通过制定相应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完善激励机制等措施,建立完善的学术科技育人平台,促进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搭台’,学生‘唱戏’,多层次开展科技活动。”广西医科大学学工处处长黄一诚告诉记者,学校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开设第二课堂,扎实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政策等措施,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加强。
据悉,该校近3年来获“未来学术之星”科技立项共592项,参加学生1500多人次,编印了大学生课外科研成果论文集4册,公开发表论文258篇。学生参加广西“挑站杯”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获奖14项,参加其它各类课外科技活动竞赛共获奖430项。
医韵风华 校园文化氛围浓厚
在广西医科大学,校园文化艺术活动精彩纷呈。学校常规性开展英语戏剧小品大赛、社团文化节、迎新文艺晚会、青年教工趣味运动会等大型文化艺术活动,广大学生踊跃参与;英语沙龙、英文娱乐妨等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临床技能大赛、急救知识与技能竞赛等第二课堂活动,促进了学生专业态度的形成,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动手能力。
不仅如此,该校学生社团奇葩异艳。全校27个医学或相关专业的学术公益类社团大大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广西大学生绿色营”促进了广西民间环保事业、保护了广西生态环境,医学生合作营的“性与生殖健康进工地”、“艾滋病同伴教育”等品牌活动,具有鲜明的广西地域特色,引领广西高校学生社团发展。
“2004年以来,有3万多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近23万人受益,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一举多得!”校团委书记李毅昂如是说。
服务社会 增强社会责任感
学校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学生了解国情民情、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与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年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接受教育。
近3年来,学校共组织了50多支校级重点团队分赴八桂大地,深入基层、厂矿、农村,开展义诊、宣传疾病防治与卫生保健,文艺下乡,社会调查,环保科考及环境教育等,足迹遍布全区20多个市县并走向全国,到湖南、贵州、云南等地开展医疗卫生“三下乡”,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此外,每逢中国-东盟博览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大型活动及助残日、艾滋病日、爱牙日、抗癌周等重要节日,该校都大规模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同时,开展”献爱心,送温暖”等慈善捐助活动,使学生在奉献社会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