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东方早报
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个贞节烈女,而是一个对性有科学认知的社会公民
心情
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增长,民众思想观念的开放也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可正如经济增长带来了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诸多问题一样,开放的思想观念,尤其是性观念,也引发了外遇、一夜情等日益普遍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浙江大学开设婚前守贞课程无疑是值得讨论的事件。
对当前所谓的性开放现象进行反思显得极其必要。且由于无论在性爱过程中还是性爱发生之后,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其生理、心理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对女性的引导成为关键。守贞培训应运而生。
但是守贞培训真的能保护女性,起到良好的社会效果么?
首先来看关键词“守贞”。贞操的概念自古只针对女性,与现代文明理念格格不入。而浙大守贞培训的核心就是“拒绝婚前性行为”,并倡导学生在接受培训后做出“保持性禁欲直到结婚”的决定。虽然不是强制,但这种为贞而贞,不加区分地把婚前性行为等同于性乱等行为而一棒子打死的做法假使推广开来,很可能导致 “处女情结”再现、女性对婚前失贞的心理压力增加等严重社会问题。从公布的培训内容看,培训方专门还设置了性病传播、艾滋病等单元,这不仅误导性地强化了婚前性行为与疾病的联系,而且极不利于对艾滋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保护。
再来看关键词“培训”。培训跟教育有天壤之别。培训的标的物是经验和技能,往往是出于生计考虑;教育的标的物是学识和思想,重在启发,影响的是综合素质、价值观等形而上的东西,赋予了教育对象独立思考的空间。对高素质的大学生群体,我们的引导适合用哪种手段?更何况,除了极少数地下工作者,性都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是一种生计方式,何来培训之说?
实际上,不论保守抑或开放,各派的观点都值得尊重。保守不是意味着落后;开放也不是对性的鼓励甚至纵容,而是把人们从性压抑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减少由于对性的无知而带来的不必要的伤害。我们没有必要给“保守”戴上“卫道士”的帽子,也没有必要把“开放”加上“西方腐朽思想”的罪名。在性的保守或开放的把持上,公民享有充分独立的选择权;在选择之前,他们还有获知充分信息的权利。这些信息的提供则正是我们的教育需要为他们服务的。
现在诸多问题产生的根源,还是在于性解放思潮冲击下的性教育有严重缺失,年轻人知道了他们行使性行为的权利,而没有被充分告知性行为可能带来的利害关系,以及随之而来的义务和责任,尤其是较为强势的男性一方的义务与责任。
再者,媒体普遍没有关注到的是,这个活动的操作主体实际上不是浙江大学,而是一个叫“美国爱家协会”的组织。据笔者了解,这家协会不是一般婚恋培训机构,而是因为宣传禁欲、否定安全性教育、抵制同性恋等观点而在西方产生巨大争议,甚至被认为是带有宗教右翼色彩的组织。由此,我们对培训内容的科学性是否应该更多一层疑虑呢?有关方面将自己的教育责任转移给一个民间组织,这一做法本身就更值得商榷。
是“堵”还是“疏”?是守贞培训还是性教育?这是一个问题,但绝非苦痛难解。只要本着科学的精神、人本的理念,一切皆可明了。正如即便为了环保也不可能停止经济建设,为了贞操就去禁欲更只能沦为一种因噎废食的作秀。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个贞节烈女,而是一个对性有科学认知的社会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