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在2008年度全省艾滋病防治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07年山西省11个市报告艾滋病感染者(HIV/AIDS)病例513例,比去年同期上升16.6%,是我省1995年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最高的一年。首次报告通过男同性恋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在校男大学生病例。
数量去年报告513例全省累计报告2515例
2515例: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2515例,其中本省籍1904例,外省籍611例;男性1578例,女性937例,男女之比为1.68:1。
1165例: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累计报告病人1165例,死亡病例634例,其中治疗后死亡78例。
513例:2007年全省共报告艾滋病感染者513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6.6%,是我省报告艾滋病病例以来最高的一年。这主要与全省艾滋病监测检测力度的加大和各个部门的重视有关,尤其在羁押人员、临床病人、自愿咨询检测、农民工、性病病人和孕产妇以及外省籍人员中发现了较多的艾滋病感染者。
范围全省疫情县区达109个感染者地区分布差异大
从去年疫情报告数据看,艾滋病感染者疫情地区仍在继续扩大,部分市区已经覆盖所有辖区。
11县区:2007年山西新增艾滋病疫情县区11个,使我省艾滋病疫情县区达到109个,占全省119个县区的91.60%。
截至2007年年底,我省11个市中的运城、太原、晋城、朔州、大同艾滋病疫情覆盖了所有辖区县,艾滋病感染者地区分布也有很大差异。
年龄段年轻人比重上升儿童感染累计达110例
20岁:2007年我省艾滋病感染者年龄段分布仍以20岁-40岁的青壮年为主,其中,20多岁的比重近年来呈现逐年上升的趁势。
110例:2007年14岁以下儿童感染者20例,占报告数的3.9%,儿童感染者累计总数达到110例,占累计报告的4.37%,儿童感染者数量呈上升趋势。其中,报告的20例儿童艾滋病感染者中,18例为母婴传播。
对象农民占报告总数四成外来务工感染者猛增
四成:去年,艾滋病感染者仍以农民为主,占报告总数的四成之多,其他职业几乎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
其中,外来务工人员中发现的感染者数量增长迅猛,职业不详的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也是外省流动到我省的无业人员。报告病例中,煤矿工人、民工等流动农民工均为外地来我省务工人员,明显多于往年,农民工等流动人口将是未来几年内我省艾滋病防控需要格外关注的一个重点人群。
途径吸毒传播比例28.85%异性传播比例15.79%
去年,艾滋病感染者的传播途径,经采供血途径比例下降较快,经静脉吸毒和性传播途径比例增长迅猛。其中,静脉吸毒占28.85%,异性传播占15.79%,输血占13.06%,采供血占8.19%,母婴传播占3.31%,男同性恋占1.75%。
与历年累计相比,采供血途径大幅度下降,静脉吸毒、异性传播途径比例增加,男同性恋性行为途径数量增加迅速,输血、母婴传播途径亦有所增长。
特别关注人群外来媳妇孕产妇比例增加首次报告同性恋大学生
7例:2007年,艾滋病感染者报告阳性孕产妇17例,其中外来嫁入媳妇7例;外来嫁入媳妇11例,其中孕产妇7例。与去年同期相比,外来嫁入媳妇中孕产妇比例增高。
9例:去年,在性病门诊集中发现了9例艾滋病感染者,是近年来报告最多的一年。其中,首次报告通过男同性恋性行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在校男大学生。
17例:我省自2006年首次在男同性恋人群中发现感染者以来,男同性恋阳性报告的人数在我省迅速增加。目前,我省已有男同性恋艾滋病感染者17例,男同性恋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重点人群之一。另外,去年首次在我省出国劳务人员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
死亡率去年报告死亡78例累计报告死亡634例
78例:2007年报告艾滋病死亡78例,与去年同期90例相比,下降了13.33%,其中治疗后死亡33例。
634例:我省1998年报告第一例死亡病例,截至2007年年底,已累计报告艾滋病感染者死亡634例,累计治疗后死亡78例。说明我省艾滋病感染者死亡病例大多为未经过抗病毒治疗,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而死亡。在没有抗病毒治疗之前,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大多数病人经过艾滋病抗病毒规范化治疗之后,机体免疫状况得到改善,延长了寿命,死亡人数逐年下降。
另外,去年,省公安厅专门设立关押艾滋病犯监区,分期分批改建和扩建看守所收押艾滋病犯,分别在太原、大同、临汾、长治看守所和大同市公安局收容教育所、太原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临汾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晋城市公安局强制戒毒所等8个监管场所,建立了建筑总面积7750平方米的监区,专门关押收消费品市场艾滋病犯,妥善解决了艾滋病人的关押问题。
今年质量管理年山西全面防治
今年是我省艾滋病防治工作的质量管理年,我省要要通过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宣传教育活动。
宣传普及:通过宣传将艾滋病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使70%以上的农村人口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要在有关公共场所以及高危人群中积极推广使用安全套,在公共场所设置安全套发售装置,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场所增设安全套销售点,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使目标人群的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重点人群:将建筑工人和煤矿工人作为流动人口中的重点人群,协调建设、煤管等相关部门,大力开展以煤矿工人和建筑工人为主要对象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活动。
艾滋病孕产妇感染者:我省今年还要对接受艾滋病母婴阻断措施的艾滋病病毒阳性孕妇建立抗病毒管理规范、流程,管理追踪档案,制订转诊标准。建立会诊制度,成立艾滋病诊断治疗专家队库。适时开展随访和检测,及时开展抗病毒治疗,确保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抗病毒治疗率达到90%以上。艾滋病孕产妇感染者在新生婴儿出生后42天至18个月内,由接生的医疗机构全程管理,并保证让孩子吃上免费优质奶粉。同时,各医疗机构要对艾滋病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坚决杜绝拒收和推诿艾滋病患者等违法行为。
收押入监人员:另外,省卫生系统要通过加强初筛实验室来扩大艾滋病监测网络,加大自愿检测力度,着力加强主动咨询检测服务。加大医疗机构艾滋病无关联检测力度,继续做好羁押、收教、监管场新收押入监人员的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工作,最大限度发现、治疗艾滋病感染者。
山西出台预案应对职业暴露
为保障医务人员及执行公务人员中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人员的职业安全,昨日,省卫生厅下发《山西省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急预案》(试行)(以下简称《预案》),《预案》对被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意外抓伤、咬伤等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做了具体规定,职业暴露发生后,要在最短时间内认定职业暴露危险程度,并将初步认定结果24小时内上报。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实验室工作人员、出入境检验检疫人员、公安、司法人员以及在履行工作职责中可能暴露于艾滋病病毒的相关人员在从事对艾滋病感染者的诊断、治疗、护理、预防、检验、抓捕、监管等公务活动中,皮肤黏膜意外暴露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者艾滋病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含有艾滋病病毒的实验室培养液,或者被含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体液污染了的针头及其他锐器刺、割破皮肤,或被艾滋病感染者/病人意外抓伤、咬伤等有可能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情况。
一旦发生职业暴露意外,属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职业暴露人员所在单位提出的危险性评估申请后,应立即组织艾滋病职业暴露评估组成员,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当事人进行详细询问,并对暴露的级别和暴露源类型进行应急评估,并将初步认定结果24小时内上报。
提醒被咬伤或抓伤教你紧急处置
一旦有被艾滋病感染者咬伤或抓伤等意外情况出现后,患者要立即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如被暴露的是黏膜部位,应当用大量的自来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污染部位,冲洗时间不少于15分钟。
如被针头刺伤或割伤时,应当在伤口处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同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彻底冲洗15分钟;严禁局部挤压伤口。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0.5%碘伏进行浸泡消毒,并包扎伤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