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我是个不幸的人,同时也是个幸运儿。我感染艾滋病后,一家人不知所措,急得团团转。姐姐到市疾控中心咨询,董科长热情地接待了她,主动到我家了解情况,给了我极大的关怀和鼓励。说实在的,当时我情况非常差,枯瘦如柴,一点抵抗力都没有,加上家里极为困难,没钱治疗,我都不想再活下去了。是市疾控中心的领导和董科长无微不至的关怀,重新鼓起了我继续活下去的勇气。市疾控中心免费对我进行抗病毒治疗,还给了我1000元启动资金让我做生意维持生活,使我的身体渐渐恢复起来。”3月11日,记者与一名艾滋病感染者交流时,他感慨万端地说。
在人们谈艾色变、避之不及的时候,他,义无反顾地担当起抗击艾滋、阻击艾滋、防疫艾滋、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重任,成为我市艾滋病防治专家和领军者,他就是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防治科科长董利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艾滋病悄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进入二十一世纪,艾滋病犹如打开了的潘多拉盒子,迅速蔓延。2004年,市疾控中心为适应形势需要,决定建立艾滋病防治科,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已有23年的董利民受命于此时,担任艾滋病科负责人,开始与艾滋病打起了交道。
防治艾滋病,大量的工作需要深入高危人群中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在工作中,常常遇到一些人对艾滋病缺乏足够认识,当查出是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后,就错误地认为自己不久于人世,往往心灰意冷,玩世不恭,我行我素,甚至仇视社会等。董利民经常与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及家人沟通,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感受到人间的真情。董利民本是一个话语不多、性格内向的人,但当遇到病人求助时,他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上几个小时。不少病人或家属带着恐惧、绝望、忐忑不安的心情来找他,经过他的一番宣传和讲解后,如释重负地离开。
2006年8月,一名艾滋病感染者的姐姐找到董利民,希望救救她的弟弟。董利民和科室的同志一道来到病人家里,只见身高一米七八的小伙子,瘦如芦柴般无力地躺在床上,恐惧和绝望写在脸上,父母在旁边以泪洗面。董利民热心、诚恳地为他们讲解艾滋病的传播知识和国家对艾滋病人的优惠治疗政策,并对患者进行心里疏导,使患者打消了报复社会、危害社会的念头。鉴于患者的症状,董利民判断已经发病,符合抗病毒治疗条件,当即与省里联系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通过正规治疗,小伙子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体重从治疗前的40多斤增加到65公斤,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了。
在董利民的工作日程表中,从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天。2006年除夕,他正和家人吃年夜饭,突然手机响了,家住大山铺的一位母亲焦急地告诉他,6岁的儿子在玩耍时不慎被吸毒者用过的注射器刺伤了,一家人不知所措,十分焦急。董利民立即放下碗筷,赶到现场进行伤口处理和注意事项指导,小孩的父亲过意不去,塞给他几百元钱表示感谢。董利民婉拒,说:“孩子要紧,这是我们的工作,也是我们的责任。”
为了遏制艾滋病通过性传播的势头,董利民带领科室人员实施了对性工作者的干预,他主研的《自贡市性病艾滋病健康教育模式研究》获自贡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模式已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应用。2004年,针对我市艾滋病感染者中吸毒人员占多数的特征,董利民及同事开展吸毒人群的行为监测和对吸毒者关键人物的深入访谈,掌握了我市吸毒人群的行为特征,为制定吸毒人群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2005年,他负责的艾滋病防治科开始在我市实施对吸毒人群的同伴教育、清洁针具交换、筹建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工作,为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庭的歧视,他们将工作的触角延伸到社区,广泛开展社区动员宣传、社区关怀等。
自1981年以来,董利民参加了我市历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处理,抗击非碘、抗击光第中学甲肝爆发流行、消灭脊髓灰质炎的战斗中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由于他工作出色,曾获得“全省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个人”、“全市计划免疫先进个人”等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