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自上个世纪80年代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尽管世界各国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研制了多种疫苗和百余种药物,但迄今尚未发现一种治疗艾滋病的特效药。1996年,由美籍华裔科学家何大一提出了“鸡尾酒疗法”(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一经公布就立即轰动了整个医学界,成为人类对抗艾滋病的利器。
时至今日,“鸡尾酒疗法”已经走过了11个年头,但是仍为治疗艾滋病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鸡尾酒疗法”顾名思义就如同鸡尾酒是把几种酒混合引用一样,同时使用3—4种药物,每一种药物针对艾滋病病毒繁殖周期中的不同环节,从而达到抑制或杀灭艾滋病病毒,治愈艾滋病的目的。艾滋病的治疗之所以困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艾滋病病毒并非一成不变,在传播和繁殖的过程中常常发生一些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这时即使使用原先可能很有效的药,此时也不管用了,导致病毒可以继续在体内大量繁殖。而采用3—4种药物进行组合治疗的“鸡尾酒”疗法,由于作用于艾滋病毒感染的各个环节,其疗效大大提高了。接受这种疗法的病人如果在感染的最初几个月同时服用三种药物,最能有效地抑制病毒的复制扩散。例如接受AZT、3TC和蛋白酶抑制剂3种药物混合疗法,其中AZT、和3TC两种药物能够初步中断病毒的繁衍,而蛋白酶抑制剂能完全阻断病毒的复制扩散。
“鸡尾酒疗法”目前已成为标准的抗艾滋病药方。在我国,2003年10月国内第一个蛋白酶抑制剂类抗艾滋病药物获准生产,标志着“鸡尾酒疗法”所需药物实现国产化,降低了患者接受这一治疗的费用。
当然,“鸡尾酒疗法”也并非完美,它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例如“鸡尾酒疗法”疗效不是100%,病人必须长期服药,而不能得到根治,还会造成包括脂质营养不良、背腹部脂肪异常堆积、血脂浓度异常升高等毒副作用,其中最严重的是肝功能衰竭和糖尿病。因此,许多人也对中国中医寄予一定的希望。
中医药治疗取得阶段性成效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日前透露,在对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工作项目进行总结后发现,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我国高度重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自2004年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启动以来,国家财政已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经费,为近6000位艾滋病患者提供了免费中医药治疗。目前,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省份从最初的5个扩大到15个,在临床、技术、项目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在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试点区域,如河南、吉林等省都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服用中医药治疗的艾滋病人员普遍反映良好,睡眠、饮食、体力均较服药前好转,与往年同期相比,人群机会感染率下降。
实践表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在艾滋病的综合调治上,有着现代西方医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在改善艾滋病人常见症状和体征,减少机会性感染的发生方面疗效显著;在减轻抗病毒药物的毒副反应,增强其疗效方面有明显疗效;在提高艾滋病人免疫功能或减缓T淋巴细胞的下降方面有较大优势。并且,中医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可更广泛地应用于广大患者。
去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其工作目标是:到2007年底,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5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到2010年底,符合治疗标准的病人8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或中医治疗。
如何正确评价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疗效?目前对于艾滋病的临床治疗,中西医缺乏统一的疗效标准。西医一般以病毒载量多少作为治疗有效与否的衡量指标,而忽视免疫功能和患者全身状况的改善以及生存质量的提高。中医药则在提高病人免疫功能、减轻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方面疗效较好,但患者病毒载量的下降并不明显。令人欣慰的是,我国现已启动了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评价标准的工作,这将使中医药治疗艾滋病有了一个公正的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