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百度
人民网北京11月20日讯“各位记者,你在报道一位艾滋病感染者时,会不会使用这样的语言‘一位艾滋病受害者’?“鲍勃.梅尔今天上午在清华大学问一群记者和新闻学院的学生。
“不会,因为‘艾滋病受害者‘暗示艾滋病是一个耻辱标签,“一位新闻学研究生给了正确答案。
鲍勃.梅尔是美国全国新闻基金会主席、哈佛大学公共健康新闻学研究室前主任。他今天早上在清华拜耳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成立仪式暨研讨会上与卫生界和媒体界的专家学者和官员共同呼吁媒体要消除贴在艾滋病感染者和患者身上的各种耻辱性标签,让媒体用一种健康的心态应对艾滋病对人类的挑战。
与会专家认为,清华拜耳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的成立标志着公共健康新闻学在中国的诞生。德国拜耳集团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中生北控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将分别向清华大学分别资助资金110万人民币和100万人民币,用于公共健康新闻记者培训、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和编辑出版《科学与健康》期刊。国家科技部向这个项目提供15万元人民币,用于建立中国首个“公共健康新闻学数据库”;卫生部“中英项目办“委托这个研究室的课题组主编中国首部《艾滋病媒体手册》,该书将于12月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
鲍勃.梅尔说,公共健康新闻学是新闻学院最重要的课程。他在演讲中展示了一幅幻灯显示1900年和2000年最严重地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在1900年,排前几位的是肺结核、天花等流行疾病,而到了2000年,取而代之的是癌症、心血管疾病艾滋病等疾病。他说:“今天的疾病都是与人类的行为有关。而这些问题又十分普遍,所以公共健康报道对每个人都关系密切,是最有新闻价值的。”
鲍勃说,他在国际艾滋病新闻培训中很少发现中国记者的身影,而艾滋病将成为中国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中国的记者需要对这一领域给予更多关注并接受相关的教育。比如说了解人们为何会感染艾滋病,怎样防治这一疾病,并帮助人们排除对艾滋病患者的偏见。
据悉,清华拜耳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学术委员会主任由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景军担任、共同主任分别由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和拜耳代表华威廉担任。拜耳公司多年来致力于赞助大学的科研项目,与科研机构保持在重要项目上的合作。
作为清华大学跨系所、跨学科的清华拜耳公共健康与媒体研究室挂靠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际传播中心自1999年成立以来,始终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课题。近两年来将艾滋病新闻报道研究、公共健康记者和卫生官员的培训和教材编写作为研究和教学的重点之一,分别在北京和河南办了3期艾滋病新闻报道研讨班和记者培训班,并将于今年12说在云南办艾滋病报道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