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云南省公共卫生史上最大的研究项目––“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课题如期完成,极大地提升了云南省艾滋病防治的能力和水平。
“十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云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自去年底结题验收以来,其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地被省政府和各个卫生机构用于艾滋病的防治工作中,部分研究成果已经被国家借鉴。如建立的3种母婴阻断模式已应用于实际,“艾滋病流行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影响研究”等课题为正在进行的《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工作评估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
时光回溯到2004年9月。当时,省科技厅和卫生厅有关负责人从科技部带回国家艾滋病防治科技行动的重要信息,省疾控中心当即着手组织云南省艾滋病防治科研攻关课题的申报工作。经专家多次论证,最终确定7个子课题组成“云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项目”。此后,该项目被科技部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总经费达2410多万元,研究内容涉及到5大领域、7个子课题,包括HIV/AIDS流行特点及规律研究、云南省HIV毒种库与实验研究技术平台建设、社区HIV/AIDS综合干预模式研究、艾滋病流行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影响研究、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艾滋病中医发病学特点及中医症候数据库建立、农村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策略研究等。2005年3月9日,该项目在昆明正式启动,由此揭开了该省公共卫生史上最大的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的新篇章。
课题总负责人、省疾控中心主任陆林介绍,项目的实施在于开展多学科研究,解决防治艾滋病的关键环节或技术问题,为云南省艾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他用“1234”概括了该项目实施的总目标。即通过科学、规范、系统地开展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将力求达到一个影响(扩大艾滋病综合防治研究的社会和经济影响),两个模式(探索社区综合干预、农村母婴阻断模式),三个平台(搭建流行病学、实验技术、临床治疗平台),四个数据库(建立流行病学、HIV复合型、临床治疗、中医症候数据库)的目标,提升云南省防治艾滋病的能力和水平。
由于许多研究都是全国首次开展,没有经验可供借鉴,加之多学科交叉、多部门参与,加大了项目的实施难度。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课题承担单位省疾控中心,参加单位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昆明医学院、云南中医学院、省艾滋病关爱中心、省药物依赖防治研究所、省妇幼保健院、昆明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整合科技资源,克服种种困难,展开了艰苦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HIV/AIDS流行特点及规律研究新增了28个艾滋病监测哨点,完善了云南HIV/AIDS监测体系,建立8类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库,掌握了8类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特点和初步规律,完成了“云南省艾滋病流行规律分析报告”,该报告中的数据已被省政府采纳用于我省艾滋病防治规划的制定和资源分配。建立了国内最大规模的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数据库、国内规模较大的跨境流动人口艾滋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建立了480名HIV感染者阴性配偶的队列,填补了云南空白。以县为单位完成全省高危人群的规模估计,对云南省艾滋病实际感染人数进行评估,建立“预测模型”,为我省制定HIV/AIDS综合防治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HIV毒种库及实验研究技术平台建设建立了国内规模较大的“云南省HIV毒种库”,掌握了我省HIV新近感染情况,新建立了7种抗HIV药物体外筛选和研究方法;评价了964种化合物抗HIV-1活性;完成了5个抗HIV药物的临床前药效学研究,其中2个获得临床研究批文,建立了药物和疫苗评价的AIDS灵长类动物模型。
此外,在社区HIV/AIDS综合干预模式研究中,课题组初步建立了3种母婴阻断模式,即社区动员+乡村医生为主模式、进村工作队为主模式、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合模式;在艾滋病临床治疗研究中,在国内首先开展了美沙酮维持人员抗病毒治疗研究,建立了200例HIV/AIDS临床数据库,进行了1007例HIV/AIDS中医发病学与症候学研究,建立了“云南省HIV/AIDS患者中医症候群数据库”;艾滋病流行对云南省社会经济影响研究则完成了《艾滋病流行对云南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报告》、《国内外艾滋病综合防治督导评估进展》等4个报告。
项目的完成为云南省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提供了科技支持和技术指导,其多项研究成果被省政府相关部门采纳,部分研究成果被卫生部、国家疾控中心和部分省(区)采纳运用,填补了云南省防治艾滋病的多项空白,为全国AIDS防治工作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多学科、多部门间的合作,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科研技术骨干队伍,全面提升了云南省艾滋病研究整体能力和水平。2006年12月该项目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验收专家组对项目的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项目的实施为云南省和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