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我一直倡导的是公共政策的分析专家和社会问题的专家介入艾滋病研究领域,这是我6年来一直坚持的。”近日,长期关注艾滋病问题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社会政策研究所所长景军接受了本报专访。他表示,社会学家的视角能够把人们带入更广阔的领域,它能使人们对待艾滋病时不仅仅把它看做一种疾病,而是先把艾滋病放在中国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之下,然后放在不同人群的不同思维和不同行为的大背景下加以审视。
云南防艾走在全国前列
“云南防艾工作,有两点特别有意思。”景军说。他表示,当艾滋病的疫情在全国其他地区还没上报时,云南就公开地对全国讲全省的艾滋病情况;中国其他地区的领导还在想“公开艾滋病病情会不会影响招商引资和旅游业”等问题的时候,云南就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防艾工作。云南的经验表明,承认有艾滋病后并没有影响当地政府的招商和旅游。同时,当中央和全国都还没有一个落实得非常具体的政策时,云南就出台了《云南省艾滋病防治办法》,并相应确定了禁毒防艾方面的6项工程,把几个问题通过政府令的方式加以重视、落实,酒店摆放安全套、对吸毒人员的针具交换、高危人群的艾滋病教育等都走在全国前列。
媒体应该努力消除歧视
作为社会学家,景军曾提出艾滋病感染存在“泰坦尼克号定律”(即:社会地位决定感染率),流动人口也一度成为他关注的对象。他认为,流动人口中大多数不是高危人群,也不是吸毒人员。所以对流动人口的防治首先是策略性的,不能像对高危人群那样只教授降低危害的技术,应该在教授降低危害措施的前提下,还要进行道德教育,要让他们意识到要保护自己、家庭、朋友以及周边的人。
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新闻媒体应在防艾工作中营造良好的氛围。他说,现实中,许多感染者和病人都反映政策落实下来被打了折扣,媒体报道中应尽量营造良好的氛围。艾滋病感染者都应该享有公民应有的权利,这是消除歧视的第一步也是受法律保护的。但还有一种歧视并不损害你的权利。这两种歧视,一种是在法律层面有影响,一种是态度层面有影响。态度上的歧视需要媒体营造良好的氛围。
教育应为吸毒少年负责
据介绍,景军的研究领域还涉及中国青少年吸毒问题。“吸毒者中有79%是青少年,其中90%以上是被应试教育淘汰的青少年。我觉得,社会是有责任的。”景军说。这些被应试教育淘汰的青少年更需要亲情和友情,他们也同样梦想过上幸福的生活。但能和他们做朋友的还是另一群被应试教育淘汰的少年。我在研究中发现,90%的吸毒少年第一次接触毒品都是来自自己的朋友,而不是毒贩子。
“这个责任是青少年的吗?要从教育制度分析,我们没有为这些青少年提供另外的发展途径。家长也有问题,总认为学习不好就是对家庭的背叛,而学校老师和制度都偏向好学生,歧视学习不好的学生。”景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