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红丝带网
早晨6时30分,由于是周末,不少人还沉浸在睡梦中,枫枫(化名)却已经起来了,他要做一些前期准备工作,比如整理材料,在每本防治艾滋病的宣传手册上粘贴一只安全套,将几百份材料准备好,已经是一个多小时之后了。然后出门,和“战友”一起,到定点的地方做外展对大众进行防治艾滋病宣传。这样的工作,每个月他都要进行十几次,他是我市众多防治艾滋病宣传志愿者的一员。
“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艾滋病,减少感染几率,给病毒携带者更多的关爱。”枫枫说,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防治日,不过他希望人们不要只在这一天关注这个问题。
苦:困难不少
志愿者要过“心理”关
“一开始以为,加入这个队伍只要有热情就足够,可真正开始工作才知道并不像想象那么容易。”枫枫今年21岁,一脸阳光,可他正式入行已经2年多了,是个资深志愿者,根据他介绍,志愿者们各有分工,最前线的就是外展队伍。“做外展,就是到高危人群较多、或者类似公园这样的公共场所,发放防治艾滋病的宣传资料,传播有关的知识。”枫枫告诉记者,志愿者会提前准备好材料,即防艾宣传资料和安全套,发放到宣传对象手中,如果对方一点都不了解,他们还会做详细的讲解。
枫枫说,要接触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人群,做外展就需要到一些酒吧、浴池及某些娱乐场所,有时难免遇到一些让人不自在的情况,一些行为甚至让人十分反感,不过即使这样,他们也必须面对,向对方介绍如何预防艾滋病,正确使用安全套。“我刚加入时,老志愿者跟我们说过,做这行一定要脱敏,要学得厚脸皮,不能一听到性行为一类的字眼就脸红。”枫枫表示,如果自己心理这一关过不去,那根本没有办法工作。
面对他人家的不理解枫枫介绍说,防艾志愿者中不少人是同性恋者,因为同性恋者是易感染艾滋病毒的高危人群,他们本身会有很大的压力,这往往来自家人或者伴侣。“因为志愿者的工作大都是在休息时间进行,一开始,我的母亲和爱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把时间‘浪费’在这些琐事上。”枫枫说,家人们认为,休息时间可以用来做自己的事,可他却到处跑,甚至比平时都忙碌,都试图让他放弃,甚至为此发生过争吵,不过由于他坚持,做了一年志愿者后,大家都开始认同了。“经过我的‘改造’,他们现在都不自觉地成为义务宣传员了。”
有时需要自掏腰包
星星(化名)做了6年的防艾宣传工作,他现在是我市一个著名防艾组织大连彩虹的核心成员,据他介绍,平时宣传活动需要的经费、材料等,有的是政府机构,基金会提供的,也有的是一些单位赞助。“每次做外展,都有一定的经费,不过这些都要精打细算,有时会为志愿者发放补贴,不过十分有限。”星星说,比如到浴池做宣传,志愿者必须买门票才能进入,再加上交通费用等,每一次工作组会为他们发15元左右的补贴,可志愿者常常会自掏腰包,午饭都是自己解决。
“因为做志愿者确实需要付出很多,时间长了可能会觉得辛苦,所以流动性很大。”星星说,大连彩虹目前有140多位志愿者,其中超过2年以上的有30多人。
甜:前景十分光明
宣传对象态度改变
枫枫告诉记者,让这些志愿者最有成就感的,就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艾滋病,而不是谈之色变,躲得远远的。“刚加入这个队伍,我遇到过这样的事,当我们介绍自己的身份,把宣传材料递出去时,有人吓得赶快跑开,甚至还说‘你才是艾滋病呢’,仿佛我就是病毒。”枫枫说,现在做宣传时,有人会主动过来询问,如何才能远离艾滋病毒,到哪里去做检测。
“有人对于艾滋病十分恐慌,有过高危性行为,没做任何防护,就会十分害怕。”工作中,枫枫常遇到这样的人,他只能不厌其烦地解释,感染病毒必备的几个条件,就是病毒必须通过血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从携带者体内出来,并有一定的数量,病毒是活跃的、具备繁殖能力,而且有一定途径进入健康人体内。“所以我们一直在灌输这样的思想,要坚持正确使用安全套。”枫枫说,他们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一只安全套,有时甚至能救一条命。
志愿者队伍扩大
“相比前几年,不仅工作进展得更顺利,我们这些志愿者的队伍也在扩大。”星星表示,大连彩虹是我市第一支防艾宣传工作组,在1999年成立,如今已经有多个类似的工作组成立,更多的单位、个人加入这个行列。“我们希望通过政府部门、志愿者的共同努力,所有人都会对艾滋病有一个正确认识,懂得如何保护自己,远离病毒,那些HIV携带者不再受到歧视。”星星的话代表着不少志愿者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