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水母网-烟台日报
今年12月1日是第20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主题仍为“全民动员”,口号仍是“遏制艾滋,履行承诺”。“全民动员”连续两年被定为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旨在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形成一个全民艾滋病防火墙。
1个月2千人自愿咨询检测
面对艾滋,烟台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直在“履行承诺”。为尽早发现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使他们及时得到治疗,有效控制艾滋病的传播,今年在各县市区疾控部门的13家自愿咨询检测门诊基础上,我市又在医疗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20家咨询检测门诊,全面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今年仅11个月,全市累计接听咨询电话2万余人次,为2千余人提供了自愿咨询检测服务。疾控部门在提供免费咨询检测的同时,还为每位求询者发放宣传材料,为他们改变高危行为提供科学指导,为“恐艾”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他们解脱心理的困扰。
11月26日上午,记者找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防治科科长杨珊时,她正在准备宣讲材料。12月1日,我市将在市文化广场开展大型艾滋病宣传活动。最近一段时间,她和几位同事频频外出宣教艾滋病防护知识,“我们通过印制宣传材料、制作宣传刊板,利用各类媒体和网络平台大力宣传自愿咨询检测服务,推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工作的开展。”
为使自愿咨询检测工作规范有序进行,我市每年都对从事咨询检测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在医疗机构广泛开展咨询检测服务奠定了基础。为了方便群众,我市还出动了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流动车,到建筑工地、娱乐场所等重点人群集中的地方上门服务,开展自愿咨询检测工作。
“有了高危行为及时进行检测,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好处,尽早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可以避免感染他人和家人,同时又可以在专家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的医疗指导和定期随访,一旦发病能够及时获得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杨珊说,每个人都应该对艾滋病高危行为有所了解,为保护好自己和家人,一旦出现某种不安全行为,都应该去接受艾滋病咨询和初筛检测,各县市区卫生防疫站均可提供免费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服务,并承诺检测结果为病人保密。
“即使发现感染了艾滋病毒,也可通过治疗控制感染者病情,帮助其减少痛苦,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为更好地掌握感染者的病程进展,疾控中心由专业大夫每半年对发现的感染者进行一次免费检测,观察他们的免疫状态;达到服药要求时,则为他们申请提供抗病毒药物进行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感染者只要积极跟医生配合,按要求进行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命。2004年起,我市开始为艾滋病病人提供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0余名病人进行了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使他们中9成以上的人重返了工作岗位。
300名志愿者义务宣讲防治
“远离艾滋,需要洁身自好,严格遵守道德观念,学会识别正确、健康的性知识来源,不要看黄色书刊或从低级网站上获得相关的性知识。要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和生命负责,避免发生婚前或婚外性行为。有了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一定要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以免感染家人和他人……”11月7日下午,烟台大学中文系中051-2班的李惠洁与同学们来到烟台513所项目建筑工地,向工人们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
今年21岁的李惠洁是一名“红丝带”志愿者。经过短短几天的培训,她对我市的艾滋病感染情况和艾滋病防治知识了如指掌, “在我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外出务工人员约占3成以上。建筑工地是外来打工者集中的场所,工人们由于缺乏接受健康教育的机会,对艾滋病防治知识了解不多。同时,他们大多数都是青壮年,远离家乡,与配偶两地分居,还有不少人未婚,容易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所以向他们宣讲防治知识很有必要。”
在我市已有300余名像李惠洁一样的“红丝带”志愿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近一个月来,这些志愿者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重点场所,在全市开展了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五进”活动,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了我市各类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
“目前,艾滋病尚属可防不可治的传染性疾病,预防艾滋病最佳‘疫苗’就是宣传教育。”杨珊说,今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类人群进行了一次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市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9.67%,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
近8成孕产妇接受产前艾检
随着我市市民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孕产妇接受艾滋病检测的比例逐年上升,据疾控部门统计,今年我市近8成的孕产妇产前接受了该项检测。
“艾滋病经母婴传播的概率在30%左右,即使采取阻断措施,如在孕期服药、生产过程中采取保护措施、采用人工喂养的方式等,也只能将感染概率下降到10%左右。而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儿童一般只能存活3年。不少感染艾滋病毒的准妈妈因未提前进行干预,被迫选择了引产手术。”杨珊表示,目前我市已有阻断艾滋病病毒母婴传播的有效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及时采取避孕、中止妊娠、围产期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及时处理混合感染、剖腹产及人工喂养等。近年来,我市各级医疗机构通过对医务人员及妇幼保健专业人员的培训,使他们有效掌握了艾滋病母婴阻断知识和技术。
近两年,我市在孕产妇艾滋病检测中,及时发现了2例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通过疾控部门专业人员对她们的咨询服务,使她们充分了解了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的信息、方法及效果,帮助她们分析了感染者妊娠对本人、家庭、后代造成的影响及利弊,促使她们配合医务人员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及时控制了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孕妇”在我市虽不多见,但在我省其他地市已多次发现,她们大都是来自国内艾滋病高发省份的“外埠新娘”,有的是吸毒者戒毒后为了脱离吸毒的环境,有的在原住地丈夫死亡(多是死于艾滋病或吸毒)后,独自或带领孩子到外地谋生,与迁入地居民再婚。由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大约有8~10年的潜伏期,才会发病出现症状,而在潜伏期的人外表和正常人一样,她们大多数并不知道自己已被感染,又将艾滋病病毒传染给现在的丈夫或通过母婴传播途径传染给婴儿。目前,这类人群已对我省健康人群构成威胁,为避免悲剧再次发生,杨珊提醒育龄人群婚前或孕前一定要到各级卫生防疫站或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
抗艾20年,烟台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不可忽视的是,在近年来我市发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女性感染者的比例逐年上升。在这些女性感染者中,经性途径感染的占7成以上,经血液途径感染者占2成。抗艾之路,任重道远。(记者夏丹通讯员刘正毅 王朝霞 摄影报道)
相关链接
烟台人防艾知识知晓率达九成
今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各类人群进行了艾滋病防治知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市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为89.67%;高危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95%。
缺乏预防性病艾滋病的知识是造成艾滋病传播的主要原因。我市一直坚持把宣传教育作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主要措施,大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进农村、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重点场所的五进活动。近年来累计开展宣传活动130余次,发放宣传品150余万分。
我市临床用血皆通过HIV抗体筛查
为有效保障临床用血安全,目前各级医疗卫生单位成份输血已占90%以上,自采血完全杜绝,临床用血全部通过烟台市中心血站进行艾滋病病毒抗体筛查。
近年来我市加大了对血液及血制品的管理力度,严格检查各大医院血液制品的来源,依法实行全民无偿献血,完全杜绝非法采供血活动,采供血监督管理网络、采供血检测制度进一步完善。同时大力开展血液质量检查,对控制艾滋病经血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烟台防艾20年大事记
●1991年,我市第一家艾滋病初筛实验室成立。
●1992年6月,我市发现首例HIV感染者。
●2002年起,市政府设立艾滋病防治专项经费,并列入了市财政预算,每年30万元,2005年增加至40万元。
●2003年7月,我市开通第一条红丝带热线。
●2004年起,13个县市区相继成立了艾滋病防治科。
●2004年6月9日,市政府防治艾滋病工作委员会成立。
●2004年11月,市防疫站设立了艾滋病自愿咨询室。
●2004年10月,我市组成了14支高危人群干预工作队。
●2004年,为一名我市籍艾滋病病人申请免费抗病毒治疗药物,这是我市首例进行抗病毒治疗的病人。
●2007年5月,我市第一个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组成的艾滋病感染者互助组织“笑语阳光”成立。